一道特色鲜明,极富创意的好题--兼谈《听邻家吹笙》的写声艺术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3-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朗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跃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湖南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第16小题)。有老师认为,此题题干设置宽泛笼统,考查目标不明确,答题的指向性不强,考生做题时容易产生难以捉摸,无所适从之感。这种题型与平时师生备考时经常演练的指向单一、目标明确的题型不一样。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今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卷中同类题型的“骄骄者”,也是湖南卷中一道特色鲜明、极富创意的好题。何以言之?理由如下:

其一,题型新颖,创意显明。不管是全国卷还是部分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诗歌鉴赏的考查多是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简答题常常是一题两问的形式。上海卷稍有不同,采用了比较赏析、组合填空的方式,当然也有问答题。湖南卷今年的诗歌鉴赏试题表面上看起来是采用主观填空题的形式,其实,它又不是上海卷的简单填空题,而是融汇了主观表述题的精神实质,引导考生思考作答注意“两结合”。一是句不离诗。虽然考查的是对一句诗的理解,但考生绝不能脱离诗境,孤立、片面地理解“疑有碧桃千树花”一句,即要把某一句诗的理解与全诗语境结合起来。静止地、孤立地看“疑有碧桃千树花”,容易在眼前浮现一幅桃花盛开、灼灼逼人的图景,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到,这是美妙乐曲引发诗人的想象,这是想象中的鲜艳灿烂之景,诗人其实是在借想象中的桃花怒放、绚丽缤纷的热闹、艳丽之景来烘托邻家笙乐的明丽绚烂、热烈欢快。其二,答不离析。对第四句的赏析不能脱离试题文段中对诗歌前三句的赏析,要注意前面赏析文字的思路、方法和着重点,特别是一些含蓄的暗示,这些暗示对第四句的赏析既是提示又是规范。如此设题引导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诗句,整体着眼,前后勾连,理解诗意的“语境”意识和“语感”能力。

其二,指向明确,有规可循。解答此题,尤须注意题干中的话语“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这句提示语明确告诉我们赏析的对象和重点是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而不是其它三句,赏析必须参照“提示”。有哪些提示呢?题干四个文段中的内容或手法的分析即为提示。第一段介绍笙这种乐器的构成、形状和声音特点,特别提到仙人吹笙的典故,暗示笙乐如仙,飘飘缈缈的特点。第二段既点明了笙曲从天而降、超凡入神的魅力,又着重分析第一句诗文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象、烘托和间接描写)。第三段分析诗人“如听仙乐耳暂明”,“寻声暗问吹者谁”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描写的作用。第四段点明诗情跃宕,尺水兴波的构思特点,特别强调,第三句“重门深锁无寻处”激发了后文“更为绚丽的幻想”。通过以上分析不难明白,赏析第四句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诗句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桃花盛开、鲜艳灿烂),这幅图景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热烈、欢快、明朗、新鲜),图景描绘的是现实场景还是仙境灵府(“疑”字暗示应为花果飘香、姹紫嫣红的仙境),描绘图景的作用何在(渲染笙乐的热烈欢快、奇妙动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想象、烘托、通感、间接描写、虚实结合、诗情跃宕等)。这些赏析的角度(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若干因素)都是前面的赏析文段中特意作了提示点拨的。考生若能揣摩“提示”依“析”作答,那么对第四句的赏析也就非常容易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要求赏析第四句,写一小段赏析性文字,参照前面几个语段的“专业”表达,考生必须注意表达的思路、层次,语言的通顺、连贯,否则是要被扣分的。由此可见,解答此题,并非宽泛笼统,指向不明而无所适从,相反,它更强调一种随文随境,会心解意的领悟和发现,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一种相对较高的要求。

其三,难易适中,梯度合理。理解、鉴赏此诗无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宦海沉浮,无须了解创作的特定背景,更不必借助其他诗文来印证、扩展,只须调动自己的诗歌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就诗析诗即可。诗句表达平易通俗,再加上四个语段的从内容到形式的逐句详解,应该说,考生在理解诗意,把脉手法上是相对轻松的。这样选文、提示和设题,可以保证绝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轻松下笔。但是,要完整准确,特别是有深度、有创意地进行赏析也是有难度的。一是用典(首句),考生难以领会其用意;二是“疑”字是易错点,很多考生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怀疑、猜想”,其实应是“仿佛、好像”之意,初高中课本中学过类似用法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是首尾两句均是想象描写奏乐环境之美,均是以视觉形象来描写听觉感受(通感)。这些难点和易错点的设置使考生容易出错。正是这种似易似难,易中有难,难中有易,难易适中的选材和设题,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区分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对于此诗的注解,命题人员也颇有讲究,该注则注,该避则避。“凤吹”注解详细具体,“仙人吹笙”非常关键,它是理解诗文首尾两句写仙府妙境的点示,细心的考生可以参照提示文段第一、二自然段的分析,去推知第四句诗句描写的也是奏乐仙境,而不是人间场景。“疑”字不注,则是迁移课本,勾联课外的能力考察所需的缘故。笙这种乐器,可能考生不太理解,稍加解释即可。综上所述,2004年湖南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试题的确是一道特色鲜明,极具创意,暗含机智的好题。

下面把该题的参考答案及《听邻家吹笙》的写声艺术稍作分析,分述如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1、参考答案: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桃花的繁盛、灿烂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全句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听邻家吹笙》的写声艺术:

①.用典写声。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嶷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凤吹”一词让人联想到笙乐给人以悦耳动听、飘飘欲仙之感。

②.通感写声。诗歌首尾两句分别描绘了两幅图景。一是彩霞满天,仙乐飘飘,如丝如缕,似有若无,揭示了笙乐从天而降,神奇动人,超凡入神的特点。一是桃花盛开,灼灼逼人,呈现出一派鲜艳灿烂,热闹缤纷的气氛,烘托出笙乐欢快、明朗、热烈、鲜明的特点。这两句都是借奇思妙想的多彩画面(视觉形象)来描绘入耳动心,难以捉摸的邻家笙乐(听觉形象),视听沟通,联类无穷,给人以神奇美妙,赏心悦耳之感。

③.虚实写声。全诗而言,二、三两句写作者寻声暗问,专注痴迷的情态,从侧面突出乐声的美妙动人,诱人神往,侧重写实;一四两句展开想象,摹绘绚丽多彩的仙府妙境,以烘托笙乐的神奇美妙,侧重写虚。虚实结合,声情并茂。

④.绘心写声。全诗四句或天上或地上,或想象或疑问,诗情跃宕,心态曲折,大有峰回路转,曲经通幽之妙。首句绘彩霞满天,仙乐飘飘,足见诗人沉醉不醒,如梦似幻。第二句悬想疑问,揭示诗人刨根穷底、欲知声源的心态。第三句写诗人寻声暗问,无处可寻的困惑怅惘,心情一跌。末句宕开一笔,翻作新句,有云开雾散,金光万道之妙,诗人心情为之一震,定是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四句诗,诗人的心理变化很微妙很有趣,由心向神往而悬疑猜想,由寻声暗问而怅然若失,由失落怅惘而兴高采烈,心态变化,曲尽其妙,从一个又一个的侧面烘托出笙乐的变幻多姿、美妙动人。歌声,永远是一道美丽的心灵风景线。

⑤.间接写声(参见②,基本相同,略)

⑥.大胆想象,奇特夸张,浓艳着色,构设绚丽夺目的画面(一、四两句)以烘托笙乐的美妙神奇、悦耳动心。(分析略)

作者邮箱:xccwxx@163.net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一道特色鲜明,极富创意的好题--兼谈《听邻家吹笙》的写声艺术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2.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创意艺术课教案

4.

5.听风楼记阅读题答案

6.生命的掌声阅读题答案

7.写水的好句子

8.有关写倾听近义词

9.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10.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