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全国卷(安徽、河南、山东)语文试题中的几处失误(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7-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236200) 王 磊

高考语文试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其规范性、权威性应该为社会所公认,它的载体--语言文字当是中学广大师生学习的典范,理应做到无懈可击。然而,仔细阅读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几处不可忽视的失误。

  1、第1题A组“叱诧风云”的“诧”应为“咤”。没有“叱诧风云”只有“叱咤风云”,“诧”读ch,惊讶的意思;“咤”读zh,与“叱”构成联绵词,意为“发怒吆喝”。

  2、第2题给定四组答案,正确答案认定为D组,而D组的答案唯一可挑剔的是“天随人愿”,不少人认为应作“天遂人愿”。但“天随人愿”真的错了吗?查遍《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海》、《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古今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中华成语词典》等手头能够翻阅的36种12家出版社的汉语工具书,从未见“天遂人愿”,只有《学生实用新汉语词典》(人民日报出版社)收录了“天遂人愿”,但还有“天随人愿”在它之前(见该书679页)。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天随人愿”比“天遂人愿”还要普及。当然,目前“天遂人愿” 在报纸杂志、尤其新闻标题上出现的频率较大,已经为人接受。例如《天遂人愿,昨夜今晨观狮子座流星雨 》(《新民晚报》2001年 11月19日)、《中国女曲击败韩国惊险进决赛 金昶佰:天遂人愿 》(2002年10月10日《钱江晚报》)、《棒球全明星赛--天遂人愿 忙坏雨伞》(2004年5月18 日《中国体育报》)、《射雕英雄传》(央视版)故事梗概:“这一对两情相悦的青年,经历了三番五次的离合悲欢和七曲八折的坎坷磨难,才终于天遂人愿”,但这并不代表“天随人愿”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二者完全是并存不悖的,理所当然属于异形词。

  3、第3题题干“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着重号系笔者所加)恰当的一组是”表述不够严密。所谓“最恰当的一组”,是说几组都恰当,比较而言,有一组是最佳者。事实上,这一题除了B组恰当,其他的A、C、D 三组都不恰当。供第一句选择的“毕竟”与“究竟”二者尚可同选,但供第二句选择的“沿用”(继续使用)与“采用 ”(认为合适而使用),从语境上看,这里没有“继续使用”的意思,只能选择“采用”,舍此即错,根本谈不上“最”。

  4、“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的文言选段“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一句“娣”,当系“女弟”之误。查中华书局、江苏古籍出版社等5种版本的《后汉书孟尝传》,均系“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娣”《辞海》列出3种义项:①对“姊而言”,韦昭:“女子同生,谓后生为娣,于男则言妹也 ”;②弟妻;③旧指同夫诸妾。其他工具书对“娣”释义均与《辞海》大同;“女弟”,《辞海》释:妹妹。“夫女弟”即丈夫的妹妹,对妻子来说,即小姑子。如果原文真的是“娣”而不是“女弟”,那么这“夫娣”只能是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对妻子来说,即妯娌。而命题人设置的第14题给定A项正确答案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既把“女弟”误作“娣”,又将“娣”解成小姑子,纯系张冠李戴。这是排版粗心还是其他原因,我们不好揣度。

另外这一题的A项题干“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中的“小姑”宜称“小姑子”。在现代汉语中“小姑”并不完全就是“小姑子”。查遍《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汉语语用字、词典,未见“小姑”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小姑儿”及“小姑子”两个词条。对“小姑儿”的解释为:“①小姑子②称排行最末的姑姑 。”对“小姑子”的解释为:“丈夫的妹妹。也叫小姑儿。”《辞海》虽然也收录了“小姑”并解释为丈夫的妹妹,但那是古代义。比较而言,这“丈夫的妹妹”义我们今天总是称“小姑子”而不是“小姑”。这一题 是用现代汉语来陈述的,因此“小姑”一词就很容易使人产生“称排行最末的姑姑”义,怎如使用“小姑子”简明?

再有,第14题 A项题干“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 ”中的“婆母”说“婆婆”为宜。查《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学生词典》等均未见“婆母”一词,其实“婆母”在很多地方是小辈对年长妇女的称呼,相当于“阿姨”。我们纳闷的是,有现成的通俗易懂的“婆婆”一词为什么不用?

  5、第14题 B答案“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着重号系笔者加)。这里的“以致”为“以至”之误。《现代汉语词典》“以至”: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去珠复还,饥民蒙活”是孟尝的政绩,绝不是不好的结果 ,当用“以至”。其实也是这第14题 A答案中同样用了“以致”(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这个“以致”用得就恰当。像这样的音同形近的词语是高考命题专家经常拿来考学生的,我们自己千万不可出错。

另外,这一题的引文“珠渐迁徙”引得也不够仔细。稍细心的考生只要把“珠渐迁徙”与命题者提供的原文“珠遂渐迁徙”一对照就很容易发现考题上少了个“遂”。尤其是这类让考生判断正误的高考试题,如此疏忽实在不应该。

作者邮箱: ysyzwl@163.net

[2004年高考全国卷(安徽、河南、山东)语文试题中的几处失误(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2.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试题

4.安徽高考美术教学计划

5.2017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6.2017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7.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8.印度公主的致命失误

9.天使的失误阅读答案

10.小升初的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