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写作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 崔学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习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材料。

3.训练学生写作生动的记叙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写作时要注意客观材料的选择,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事、物、景,主观感情的抒发应是自己的真情流露。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拓展思路选择材料。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习法。

【教学安排】

1.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快速阅读本单元写作训练的“知识短文”--《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总结短文的主旨。

2.写自己最熟悉的:教师先举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事物。

3.最动情的东西:让学生列举自己最动情的事。

4.学生讨论并确定自己的作文题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语文课的教学,就是要训练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其中的写作则是重要内容。许多同学在写作上存在着畏难情绪,冥思苦想,无从下笔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谈“写”色变。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的写作知识。

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使我们获得了美好、愉悦的审美感受。鲁迅先生是怎样描绘这个儿时乐园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藤、覆盆子……)

教师问:如此细致的描写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学生答:鲁迅先生熟悉那时的生活,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与熟悉,充满了童趣。

下面请同学们通读知识短文,根据教师提示,把握主旨。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让学生总结知识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明确:

(1)选材应选择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事情。

最熟悉的东西,就是我们最了解的东西,只有了解的东西才能写好它。大千世界,人事物景,是我们写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成为自己的东西,用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否则,如果写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是凭空想象的,是道听途说的,必然写得不真切,当然也就谈不上生动感人了。

(2)好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

最动情的东西,就是我们曾经深深感动过的东西,只有写这种内容,才能富有感染力。文贵有情,记人叙事不可能不渗透真情实感,即便是写景状物,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这样说,表达某种感情是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情动辞发,文情并茂,这样的文章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人交往,必然有过喜怒哀乐的经历,这就是“情”,我们做事、学习,也必然品尝过酸甜苦辣,这就是“情”。最使“我”动情的人事物景,必然给人印象最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会撼人心魄。

2.教师介绍写最熟悉、最动情东西的几种方法:

一是在比较中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我们熟悉的人事物景很多,不可能一古脑儿地全部都写进文中,这就要进行比较,把最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写进来,而对那些不够熟悉、不太了解的对象要排除掉,或者简略交代一下,或者作为衬托的内容,或者作为感情的依附物。例如,习作《老师的眼睛》中,就这样写道:“教我们班课的共有八位老师,他们的眼睛我都熟悉,但最熟悉的还是教语文的王老师的眼睛,她的眼睛能说话,还时时传递着感情的涟漪呢!”你看,这里就运用了比较,其他老师的眼睛对王老师的眼睛就起了衬托作用。

二是有选择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熟悉的、动情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即使是人物,也是有几十上百的。即使写某一个人,对他的熟悉内容“我”知道的也不止一个方面。这就存在着选择,写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方面。如写爸爸,他的外貌“我”熟悉;他的声音“我”一听就知道了;他的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脚步声,“我”一听就清楚了。这些,是不是都写呢?当然不能都写,要根据你的写作需要,根据你最受感动的内容,来选择和确定所写的东西,如爸爸是个勤快的人,就要选写他的动作特点,其他方面就是次要的。

三是有重点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以做事为例,要把一件事情做完,要经过许多阶段,如煮饭,就要盛米、放水、清洗、入锅、加水、通电(用电饭锅煮)等几个阶段,这里的重点阶段是清洗,要把清洗的内容写得具体一些、细致一些,才符合实际要求,才能做到重点突出。

四是有层次地记叙人和事,描写景和物。这里的“有层次”,主要是指要有深度,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也就是由人事物景到感受体会,由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这是体现“最动情”的关键所在。仅有客观的景和物,仅仅描写人物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情景,是不能感人的。例如习作《胖丫头,瘦丫头》的结尾:“我们现在都已经长大了,不再有误会了,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逐渐加深。愿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你看,既表达了最动人的感情,又使行文有了深度和层次。

3.拓宽思路,广泛选材。

教师列举自己青少年时既熟悉又动情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思考,也列举出其生活中既熟悉又动情的事情。

教师: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参加支农劳动。到了乡下,有一农民是个秃子--一根头发也没有,我们都觉得既奇怪又好笑,印象很深。劳动回来后还念念不忘,于是就写了一个顺口溜:《献给秃子的诗》,现在还记得:

一轮明月照九州,

西瓜、葫芦、碌碡,

梳篦不上头,

虱虮无有,

光秃秃,

净肉,

球。

你们笑过之后想一想,如果对秃子不熟悉,印象不深,能写出这首“诗“吗?

我看过一位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开花的课桌》:

有一天,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以后,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葛花……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花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小花枝绑在铅笔上,看上去,他象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教科书的讲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循着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着一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上的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着一枝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梢上,插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跺步,听着孩子们清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再染了我的讲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原野。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诗句:“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身临授知求知的方舟(教室),面对朝气蓬勃的孩子,目睹课桌、讲桌上的野花,激情难抑,遂下笔成文。身为教师的作者,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汇自然世态、人情于一室,集采花、插花、爱花于一桌。于是文思喷涌,左右逢源,作者的笔随着激情驱动的喜悦感挥洒自如,下笔有神。作者以“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为纲来驾驭激情和所感,使之在教室里在课桌讲桌上,在孩子们的心灵上,表现出另一种更浓更深更有意义的春天美景,使感受美升华为思想美。

4.像知识短文中所说的那样,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素材的积累,要敞开心扉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这样才会消逝心中的冰山,发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作文中才会流露出健康美好的真情.

5.结合作文参考题目,学习命题、构思。

教师请几位同学来简单叙述一下自己的构思,然后教师评述、点拨:

【题目一】 我爱我家

家,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熟悉的,上小学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那里有最亲爱的父母,最心爱的玩具,最熟悉的摆设,每一样东西闭着眼睛你也能说出它的特点来。而且,你对家里的一切都会充满感情,这就是对“家”的热爱。爱什么或者爱谁,要明确对象,要表现其值得爱的地方和特点,爱到什么程度,要突出表现自己对家以及家中的有关对象“爱”的情景。“爱”是本题题眼,也应该是本文文眼,爱是有原因的,写出原因即可;爱是有过程的,开始不一定爱,甚至于是恨,随着岁月的流逝,才慢慢爱起来,以至越爱越深;爱是有代价的,写“我”为了“爱”而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智慧。

【题目二】 那次,我真的哭(笑、生气、伤心……)了

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日子里,在自由自在的假期中,在学习某种新东西的过程中,你一定曾经有很多时候开心地笑过、伤心地哭过……这些,只要你调动一下记忆的密码,都会如潮水般涌现出来,有的甚至使你动了真情。这是一道选择的标题,除了正标题之外,括号里还列举了三个,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写作的中心。题目中的“真的”含有强调之意,一定要是真实的事情。无论是写“哭”还是“笑”,或者是其他情感,都要以原因为重点,写出过程和变化。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如“我”是个坚强的孩子,可是“那一次,不瞒你说,我真的哭了”,然后具体回忆“哭”的原因及经过情景。也可以用顺叙方法,按事情发展,慢慢道来,直至写到“哭”。最后一段最好用议论抒情方式,容易表达出真情。

三.总结、扩展。

总之,写作是基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既要有平时的积累,又要有足够的练习,要放下架子,用谈心的感觉,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放弃畏难情绪,我们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文。

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题目:

1.那次,我真的哭(笑、快乐、生气、伤心……)了

2.我爱我家

3.童年趣事

如对所给题目不满意,也可自拟题目。

五.作文评改与讲评。

作文完成后,交评改小组(每组4人)互评互改。每组推荐一篇最优作文在班上交流。

作文评改方法及优点如下:

1、每两人结为一组,同组互改。

要求学生对作文的字、词、句、篇以及中心思想、表现手法、修辞等全面评改。初一开始,第一篇作文评改时,教师把评改符号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评改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每页眉批不少于3处;写出250---300字的总评语(优、缺点分开写),以后每次递增一行,到一页零十行为止,保持下去。评改结束后,评改人签名。这一步在30分钟内完成。

2、每四人结为一组,同组交换审查。

要求学生在两人一组评改结束后,再把作文交四人组交换审查。要求审查人写出审查评语,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审查人要把原作及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指出不足。审查人也要签名,要求30分钟完成。

3、作者与评者及审查者商榷。

评改及审查结束后,交还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次为十行,以后每次递增一行,满一页为止,保持下去。作者也要签名,要求20分钟完成。下次评改时,评改人和审查人首先看原作者上次的商榷意见,有不同见解的,课下可以商讨,争执不决的,由老师评定。

4、教师验收打分,写出“裁判”意见。

学生评改、审查、商榷之后,把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给作文、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打分,对作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评判。

经过这四步评改,一篇作文的优劣之处就比较清楚了,再由原作者重新修改、润色、誊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就产生了。这种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1、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2、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量,增加了课堂作文教学的容量。过去,一个题目只写一篇作文,现在要写四篇(作文、评改评语、审查评语、商榷意见),每两周多写3篇作文;如果每个学期按16周计,每个学生一学年多写作文48篇,初中3年就多写作文144篇!这是正常作文量的3倍!这还不算其他活动、征文等写文章的数量。有位语文教学专家指出,写作练习多多益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采取这种方法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很快提高,一般在初一下半年就可以写质量较高的作文了。

当然,在这个作文及评改过程中,从写前的指导,到评改、审查、商榷,教师始终都要处于主导地位,并非撒手不管。

3、通过作文及评改作文这个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和良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

【附学生优秀作文】

1.我爱我家

江苏 陈静

“家”,这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字眼。

我曾经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我的爸爸是一位厂长,虽然工作很忙,但工作之余,他总会跟我玩,满足我的要求。餐桌上,我一提出什么问题,他总是讲得明明白白,让我心服口服。玩扑克牌时,他会和我无拘无束,俨然像个大哥哥。有时,他会得意地笑着争吃一个葡萄或爽快地挨罚站。

当教师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每当下班回来,就会忙个不停。餐桌上的美味和房间的井然有序都是她的功劳。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我很爱我的家。因为这个家由慈祥的爸爸、勤劳的妈妈和快乐的我组成。我不奢望家里很富裕,只希望这样快乐的生活能永远在我身边。然而,上帝却跟我开了一次玩笑,让我这个小小的愿望只陪着我度过了13年零5个月。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本是个欢庆的日子。可是,我的爸爸却出了车祸,当晚就离开了我。

第二天,去医院的妈妈被小姨送了回来。妈妈一进门就哭了,哭得痛彻心腑。我预感到了什么,可不敢往坏处想。当晚,我在哥哥的安慰中进了家门。一进门,一个大大的“奠”字映入我的眼帘,我什么都明白了。家里哭成一片。我呆呆地、默默地流着泪,机械地带上白纱,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脑中一片空白。

晚上,我才渐渐回过神来,我最亲爱的人--爸爸,走了,他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了。我几次梦到爸爸并没有离开我,他又回来了。可是醒来,却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情愿永不醒来,永远和爸爸在一起。

有时,我会望着同学和小孩于想:他们都有父母,而我只有妈妈一个人了。亲戚朋友们都关心我,可他们都代替不了我最亲爱的爸爸。

爸爸,女儿在喊你。你为什么不应一声呢?你知道女儿的心已哭碎了吗?你知道13岁的女儿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你了吗?

这几天,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一夜之间,我仿佛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在妈妈面前,我强忍住悲痛。我对妈妈说:“妈妈,别难过,有我呢。人家都说女儿是妈的贴身小棉袄。”妈妈露出一丝微笑。打水、拖地、择菜……样样抢着干。妈妈也把痛苦压在心底,默默地忙个不停。当她知道学校要排练节目时,掏钱给我买裙子;在餐桌上,她默默地为我夹肉夹菜;别人送来的东西,她舍不得吃,全留给我;我因办丧事误了课,她给我补课,语调依然是那样的清晰,讲得依然是那样的透彻……我更关心和体贴妈妈了,妈妈也把爱全部都倾注给了我。

虽然这个家只剩下我和妈妈,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我们更珍视它,更爱它了。 .

“爸爸!”让女儿再喊你一声吧!如果你地下有知的话,你安息吧,你放心吧!

[评析]本文开篇点“家”,下面分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有详有略,具有介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点题:“我很爱我的家。”由此奠定基调,领起下文。然后写家庭变故。“我”的真情由此而发生了变化,“我”把深爱爸爸的感情移到妈妈的身上,安慰妈妈,帮妈妈干各种活;妈妈也把深爱移到“我”身上,处处为“我”着想。这样的家庭,“我”身在其中,怎能不产生挚爱之情呢!“我”爱家,是爱在爸爸、妈妈身上。中心十分鲜明、突出。可见本文记叙真切,叙事细致,表达感情真挚自然,极具感染力。

2.幸福的泪

辽宁凌源市第三中学一年六班 李淼

上个月,我的心情一度很低落……

那天晚上,我和妈妈正在吃晚饭,门铃响了,我马上开门,原来是带着醉意而归的爸爸,我立刻搀住他,而他却一把把我推开,说:“我……没……醉……”爸爸醉了,我没敢作声。妈妈说:“你干什么去了?”爸爸说:“你……管……不着我。”妈妈见爸爸这个样子更生气了,说:“出去喝酒也不打声招呼,家里都等你吃饭,你回来晚还有理了;呢!”妈妈打开了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突然间,爸爸大发雷霆。大声嚷道:“一天你就知道说,说,说,真烦人,你”能不能让我顺会儿心呀!”随后,妈妈便反驳爸爸,而爸爸也不甘示弱,他们俩你一句,我-句地吵了起来,我上前劝说;“别吵了,求求你们别吵了,好不好?”而我话音未落,爸爸妈妈却一起指责我:“小孩子家,别管大人们的事!”说着他们又吵了起来,看着他们的样子,我只好呆呆地站在一边,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从这以后,爸爸妈妈再也没有说话,而且还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起睡觉。家庭气氛十分紧张。

以前,每当我放学回来后,妈妈总是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等我,一家人吃饭有说有笑的,别提有多高兴了。可现在呢?爸爸妈妈都以“不认输”论起了“持久战”,再也没有昔日的欢乐。一想到这儿,我的心就涌出了一股酸楚,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把所有的心里话都录在磁带上。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我把他们叫到客厅,说:“爸,妈,我下楼买一个本,你们别忘了听一听我给你们录的‘歌儿’,一定要听啊!”

说完,我跑下楼去,在楼下的园子里走来走去,消磨时间。他们会.听吗?会不会说我胡闹呢?他们能明白我的心情吗?会不会……?我可以回去了吗?如果我下楼的时候,他们就打开录音机,现在早就听完了……

我轻轻地推开门,怎么没有人呀?屋子里突然传出笑声,我跑进屋,原来爸爸妈妈正一起收看“欢乐家庭”节目呢!

他们和好了。我站在门口,爸爸妈妈向我笑了笑,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此时,我的泪又一次流了下来,但这次不同,这是高兴的泪,幸福的泪!

(此文发表于1994年4月16日《凌源市报》)

[评析]本文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中选择材料。为了使陷于僵局的爸爸、妈妈重归于好,我设计了一个让爸爸、妈妈“听歌”的情节,自己故意躲出。结果,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我”流出了“幸福的泪”!感情真挚,充沛。

【教案评析】

本教案充分考虑到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思想,把写作的名词术语化作学生可听懂可接受的平实话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思维习惯,首先明确本节写作指导课的“目标”,其次,分5步,完成“重、难点及目标”的教学,第三,总结、扩展,布置作文。最后,在完成作文之后,由作文评改小组进行“评议”、“审查”、“商榷”,每组推荐一篇最优作文在班上交流。真正把作文训练落实在实处,使学生成为作文训练的主体。

本教案虽然提供了学生的优秀作文,其中《幸福的泪》是我的学生的发表作品,但我不主张在学生作文之前用范文引路,那样会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受到限制,手脚受到约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文可在讲评作文时用一用,如果自己学生的作文中有出色的,就不用别人提供的,因为自己学生的好作文更有说服力。

作文互评改的方法,是我积23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运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作文评改套路,摒除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被动做法。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韩军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这种作文评改方法:崔学峰老师,读了你的文章,有点感触,中小学语文教育最终是一种实践一种具体操作,所以千种理论万种学说都得化为操作方法,才能变成教育“生产力”。可是现在理论者与实践者相互脱离太严重。即双方相互脱离。你做的不错,望你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更大成绩。 所以,我建议有志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同行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创出一套适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别总是步别人的后尘,真正让语文课姓“语”!

【备课资料集萃】

----摘自田军锋任主编、崔学峰任副主编的《中学写作概论》

第一节 材料的内涵

有人把文章比作人,说文章的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文章的材料好比人的“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的“骨骼”。这比喻非常生动。假若文章没有了材料,缺“血”少“肉”,那就不是一个健康的活“人”。相反,假如文章材料充实典型, “血肉丰满”,就会显得结实、健美。试看茅盾的《风景谈》: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一篇篇动人的乐章,这一幅幅怡人的画面,若没有这丰满的“血肉”,文章的“灵魂”便无所依托。再看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雪峰、溪流、森林、野花、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牧场、天然湖、果子沟,物象迭出,曳光流彩,有伸手可触似的感觉,有了这些充实的材料,作者热爱边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厚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洋溢于字里行间,了然于读者心中了。

由上述可知,材料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创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这里要指出的是,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固然可称作是“材料”,那些尚未经过选择、整理、提炼、加工的,没有写入文章之中的,但已被作者意识到、收集到的所有事实或论据,即全部的“素材”,也可称作材料。

我们知道,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用了三个材料:书堂站(松骨峰)战斗,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反映其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则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挚情感,反映其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某战士与作者的交谈,则更深一层地层示了志愿军战士襟怀的广阔,品德的高尚,反映其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这三个事例,生动感人,相得益彰。作者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帐,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这写进文章的三个例子是材料,而没有写进文章的例子,我们也把它们称为材料。另外,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的“素材”、“题材”都属材料的范畴。

第二节 材料的积累和选择

一、积累材料的意义

写作过程包含了积累、构思、表达、修改这四个环节,而积累是最初的一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保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蜜蜂不采百花酿不出蜜,一个作者不占有材料,就根本写不出好文章来。有的同学一遇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不得已只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去东拼西凑,说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些虚假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淡而无味,甭提别人不忍竟读,就连自己看了也直摇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根本原因是平时没有去积累材料。要想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消除“无话可说”、“无啥可写”的苦恼,就必须在积累材料方面狠下功夫。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为了写《资本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材料,光是他仔细钻研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千五百多种。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这样说:“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我通常在不列颠的博物馆里。”每天十小时,数年如一日地收集材料,为《资本论》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有人认为:材料当然是需要的,但不必多,不是还可以想象吗?殊不知想象乃是打碎了的记忆的重新组合,没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想象就难以张开双翼。“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说,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论创作》)鲁迅的话是十分中肯的,它告诉我们:没有类似的经验材料作基础,要想象也难以想象。

(二)激发写作冲动,增强写作热情

写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表现”。所谓“故言,心声也”(汉扬雄《法言问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作者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受到材料的刺激,感情很容易激荡起来。正如陆机所说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赋》)。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创作的欲望,才借助语言文字加以表现,发而为“文”。

因此,没有材料的积累,就没有“表现”可言了。

二、积累材料的基本要求

(一)高度自觉

积累材料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烦琐的工作,没有高度的自觉性,是做不好的。要主动到生活中去、,到书刊里去寻找写作素材、积蓄写作养料,捕捉写作情思,养成有意识地去积累材料的好习惯,不要临时抱佛脚,一个文题下来,才被动地去寻找材料,殊不知许多珍贵的材料已经从你身旁悄悄地溜走丁。如果长期这样被动地承受,是不可能积累起丰富的材料的,而且即使得到了一些,也不过是些零乱、肤浅、笼统、模糊的材料。假如我们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态度积极,就能充分发挥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知觉功能,细致地观察生活,精心地品味生活,深刻地思索生活,那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就会丰富得多、细致得多、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有时,习作者无意中得来的素材,反倒对写作起了巨大作用,但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习作者无需保持高度自觉的态度,因为只有那些保持高度自觉的人,才能化无意积累为有意积累,才能认识到这些稍纵即逝的材料的意义,这种看上去“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结果,实则是建立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上的。诚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的:“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总之,要采取高度自觉的态度,积极投身到生活的洪流中去,摄取生活的浪花。

(二)多多益善

茅盾同志曾在《有意为之--谈如何收集题材》一文中提醒我们:“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茅盾论创作》)茅盾的比喻非常精彩,我们积累材料时,就是要“贪多务得”,多多益善,力求广博。旧时代的学者,特别是那些知名学者,他们的知识都相当地广博,用马南邨先生的话说,他们程度不等地都可以说是杂家,他们的文集中几乎什么都有,《梦溪笔谈》、《洪北江全集》差不多都可称得上百科论文集,各种材料应有尽有。如果离开了作者的多方面积累,是不可能有这些传世之作的。

对于材料的积累,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主张“竭泽而渔”,要我们不满足一两则材料,而是要抽干“泽”水,把所有的“鱼”(材料)捕获殆尽。毛泽东也主张要凭借“客观存在的事实,详尽地占有材料”(《改造我们的学习》)。不管是写哪一类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应用文、文学作品、新闻类的文章等),都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鲁迅辑录《小说旧闻钞》参考了九十余种、一千五百多卷古书;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参考了七百多种历史著作;为了写好《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一万多字的通讯,三十多人的报道组,采访了整整六十天,开调查会五十次,个别访问达三百人次,积累了近百万字的素材。因为他们知道:厚积方能薄发。全面详尽地占有材料是做学问的基础工作,也是第一位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

三、积累材料的途径和方法

积累材料的途径有三条:

(一)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书信》,见《鲁迅全集》第10卷,165页。)观察什么呢?观察生活中一切的人事物景、国际风云、社会经纬、身边琐事、各色人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生活奉富多彩、绚丽多姿,只要我们运用头脑,倾心观察,就能从生活这座“宝山”中获取无尽的材料。

(二)调查社会

首先要求我们“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其次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查之前要先拟好调查提纲,调查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调查之后要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核实、整理。向社会作调查,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普希金写《甲必丹之女》,曾到过卡山、辛比尔斯克,奥伦堡各城市.乌拉尔草原旅行调查;徐迟为了写《哥德巴赫猜想》,做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他和陈景润无话不谈,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喜怒哀乐,性格品德,理想愿望,他都了如指掌。没有这些调查作基础,可以断言,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些成功的力作。

(三)博览群书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至今,各门类的知识莫不尽著于书中,所以一般人的知识,除了自己有限的实践之外,主要还是来自于书本(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知识)。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学者名流、领袖人物,无不勤勉读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得益于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的注‘施耐庵的《水浒传》得益于话本、杂剧,鲁迅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从古代三十多种著作中引用了材料。如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假若一个作者不去广泛阅读,那么就显得目光短浅、观念陈旧,所写的文章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搜集材料的办法很多,可以写观察日记,可以制做资料卡片,可以做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可以写调查记录,也可以搞报纸剪贴……。至于搜集的材料的内容范围,应尽量广些。总之,占有的材料越多,选材的余地就越大,写作时就越有可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四、选材

在构思过程中,主题一旦确定,就应该认真选择材料,而选材的首要标准就是看它能否围绕主题,为主题服务,能者则取,不能者则舍,这就如刘熙载所说的“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材 料如上卒,主题如将帅,士卒非将令不听,材料非主题不从。唐弢先生的《琐忆》所选的材料看起来确实很“琐”,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开头的两句诗“横眉冷对于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文行文的纲领,全文的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从对敌能憎对友能爱两个侧面展示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当然,要写好一篇文章,仅仅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选材时还必须做到充分与典型,新颖与准确的统一。

(一)充分与典型

好的文章往往能够穷形尽象、穷精显微,它基于作者丰厚的 生活功底和广博的社会阅历。只有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时才能化“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化“捉襟见肘”为“游刃有余”。我 们叹服巴金的《灯》写得那么得心应手,一提起“灯’’;个人的体验,听到的故事,欧洲古代关于灯的传说,希腊关于灯的神话,都一古脑儿地涌向笔端;同时也钦佩秦牧的《艺海抬贝》,古今中外,纵横跌宕;我们暗叹《三国演义》丰富的史实;同时也陶醉于 《红楼梦》的鬼斧神工,曲尽世情。诸如此类的作品,其材料都极为广博而无罗列堆砌之嫌,且能够充分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初学写作的人或叹为观止,以为只能望其项背而驻足不前;或东施效颦而疏于选材,不忍“割爱”,在文章中堆砌材料,本以为材 料很充分,很能表现主题,结果写出来的东西繁杂冗长,所用材料,大都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题。前者未免太自卑;后者虽嫌莽撞, 但尚有可救之策,这就是删繁就简。

短篇小说大师契河夫的作品向来以简洁、精粹著称,他的至 理名言更为发人深省;“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剔掉罢了。”是的,有“取’’必有“舍”, 有“选材”就有“剪材”,良莠不分的材料堆砌,从来都不成其为真正的艺术。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也应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母们能爱他们吗?小作者选取的材料很有说服力。

然而生活是丰富复杂的,有时作品(特别是较长的)中如果仅有一两个典型材料是不够的。鲁迅先生为了刻画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除了用那半副对联映衬,还给我们提供了鲁四老爷言行举止的生动而典型的材料,例如,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还骂她死后是个“谬种”。运用这一系列材料,充分勾画出了一个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的形象。

由此可见,‘典型的材料不失为文章中的精华,然而它并非就是精美的文章;丰富复杂的生活给写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但这充分的材料也并非就是充实的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尚要做到典型与充分的统一。

(一)新颖与准确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众生世相不可能是一个模样,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一点区别也没有。你分不清老大老二,那是因为你对这孪生兄弟没有仔细观察,要想分辨清楚,就得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创作入门,就必须寻找事物的特殊性,使你的材料新颖、独到,正如歌德告诉我们的,“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歌德谈话录》),要在材料的“异”上下功夫。

曾经有一阶段,我国影坛表现爱情时,风行过这样的镜头:女的在前面疯跑,男的在后面傻追。也许出现一两次这样的场面还挺稀奇,然而多了滥了人们就会发腻,甚至嗤之以鼻。真正高明的导演绝不会去拾人牙慧,吃人家嚼过的馒头。印度电影《哑女》中哑女求爱,写她把自己的脚铃挂到对方的腰鼓上;中国电影《归心似箭》中魏德胜求爱,只有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我愿为你挑一辈子水。多么新颖、独到的材料啊!

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写作时要舍弃老一套的材料,不能一写好人好事,就是拾到巨款不私吞,做了好事不留名,让人见多了乏味。在你身前身后的众多材料之中,不乏新颖、独到而又典型的材料,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识材的慧眼,一旦你发现并且选取了它,就会在人们的心海中翻起一朵朵神奇的浪花。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有时候,一名朴实的话语、一丝天真的微笑、一个不显眼的细节都能打动人、感染人。钱保文同学的作文就抓住了富有诗意的“一朵微笑”融入自己的记叙当中,使得文章光彩照人:

我窘极了,太难为情了,只能眼巴巴地向车内扫一 眼。倏地,我捉到一朵微笑!就是刚才那个有着小小巧巧的鼻予、赞美含笑花的小女孩。她对我浅笑,这是一个亲切和宽慰的笑,在唇边在眼角都有那么一抹异样纯情。小女孩细眉细眼清清纯纯的。那微张着粉嘟嘟的唇,一派天真无邪的、善良安静的样子使我沉静了许久。

车地板上的那盆含笑,一股子淡飘飘的香!果然,她问我:“姐姐,你几站路?” 好随便好热心的询问!

“给你”,她于是欠着身,把手给我,手心里是一枚亮晶晶的镍币。

含笑的香又幽幽袭来,沁人心脾的清香!

“你拿去呀,姐姐。”她把,卜身子又向前探一探,偏着小脑袋,眼睛亮晶晶地闪着笑容。

“谢谢,太谢谢了。”我真的感动。

“深情厚意知多少,尽在嫣然一笑中。”此为前人叹含笑句。那小女孩那柔柔静静的微笑不就是一朵天使一样的含笑吗?

作者记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为自己买车票的事情,没有面面俱到,更没有重复别人的材料,而是抓住了一个动人的“亮点”,出奇翻新,是新颖与典型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当然,我们强调写作时要摄取新颖、独到的材料,并不是要大家一味地求异猎奇而违背生活本身的真实性,把那些表面的、个别的、非真实、不准确的材料拿来大书特书,而是要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去力争新颖、独创。刘勰强调文章的材料要“信而不诞”,即材料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形,这是选材最起码的要求。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也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要做到材料真实、准确,确实不易。

若不下功夫,稍一疏忽,就很可能出错。有篇通讯写一个先进人物为一项技术改革熬夜,“头发都熬白了”。发表后在该单位引起一片哄笑,因为那个人物早已“谢顶”,根本就无头发可“白”。刘瑞孙在《事实还是神话》(《语文月刊》92.2)一文中深刻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制造了一批现代神话材料的行为,这些材料其中包括: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过15万首长诗;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亲笔摘录的笔记竟有两万五千多本。尽管这些材料都不真实准确,但仍有很多报刊照搬照登,仍有很多作者照抄照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选材时当慎重考察。

如果把真实、准确比作文章的生命,那么新颖、独到就是这一生命体的活化剂。只有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辅以新颖、独到,才能有所创新。

不过,在这里还有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的翻版,它来源于生活,但又因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加工与巧妙构思而高于生活。不能因为强调生活真实而不允许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合乎情理的艺术虚构,否则我们将失去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崔学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单位: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邮编:122500,

电话:0421-6890873(家) 13842166108(手机)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作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3.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4.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6.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7.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8.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9.《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10.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