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二中 彭丽君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是“一事一议”。这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是: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很快的动手写起来。等作文本交上来,我翻开一看,不禁啼笑皆非。雷同率高得让人难以置信。内容相同,结构相同,手法也相同,思维也相同……,空话套话太多,个性智慧的闪耀几乎找不到,完全脱离了自我生活的体验。这哪里是在写作文,纯粹是在应付。
面对学生作文的现状,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作文胡编乱造、依葫芦画瓢的误区呢?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看看学生的作文非但没有创意,甚至连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没有。像这样千篇一律的赝制品比比皆是。不光思维方式单一,思维空间狭窄。可是偶尔发现学生的信件,却写得文从句顺、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而且很有独到的见解,看了以后,简直令人案子叫绝。是什么原因使得课堂作文与个人信件的差异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期以来,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如有偏颇,就会视为不听话,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另外学生也依赖惯了,老师完全放开,学生就无从下笔,不知所措了。
第二、阅读面窄,见识有限。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耳闻目睹的事情不多。作业几乎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课外阅读很少。思维受限再所难免。
第三、作文批改弹性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写一篇作文费了很大力气,经老师一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毛病百出,错误累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全给打消了。于是,一遇到写作文学生就头疼,能抄就抄,能编就编,实在不行,就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能不脱仿写巢臼的几乎没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一篇文章写下来,你问他的文章要表达什么主题,写作思路是什么,他一概不知。
要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就要让学生“事实关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同时,动笔前,要让学生认真审题,给自己的作文定对象、定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写身边的、熟悉的事情。这样他们写作文时 ,才会言之有物,才有真情实感。
第二、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最细腻地挖掘个人的独特发现与感受。因为,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也就不同。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去观察,换位去思考,学生才不会受某种思维定势所限制。
第三、每一次作文训练都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目的和要求。老师批阅作文时,就要针对你提出的目的和要求来批改。不应面面俱到,每篇作文一个改法,甚至连评语都大同小异。这样学生就会说:“老师尚且连几句话的评语都写不出新意,我们又怎么能写出几百字有新意的文章呢?”
第四、评语应多写激励性的话语,少写或不写指责性话语。因为,教师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如“感情不真挚”“扣题不紧”“用词不当”等评语,很容易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抹杀掉。
第五、作文批改历来是老师一包到底,自然没有新意。可否让学生互批呢?因为老师总是跳不出老框框或受思维定势的限制。虽然语重心长的(有时简直是绞尽脑汁)写下了自以为很恰当的评语,能对学生起到警醒或促进作用。殊不知,学生对发下去的本子不屑一顾地往抽屉一扔,不到下次写作文,他是不会去看一眼老师给自己写的评语的,更不会去总结一下自己作文的得失。
学生互批的作文发下去以后,他们大都要看看对方给自己下的评语是否恰当或对自己的胃口,有时还要反驳几句:“我的作文那有你说的那么差”、“我比某某写的好得多了”。无论是狡辩还是嫉妒,总比一个石头扔下河,一点儿水花都没有要强得多。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能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和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多培养、多鼓励的话,学生的个性特征用不了多久就会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他的优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肯定它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生的优势。总之,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老师首先要走出旧有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的个性教学。
作者邮箱: plj@shyez.xicp.net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0.食物补血的十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