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周宁县第七中学 阮小芳
在一次补充句子的练习中,例句“作文像陈年老酒,越喝越醇”, 却有好几个学生补充出像“作文像蜀道,难于上青天”“作文像苦药,苦不堪言”这样的句子来。作为常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内心极受震憾。农村孩子作文苦,苦于不知如何说,苦于无话可说,反映在作文中就是语言苍白,选材老套。一次初二语文测验的作文题目是《我长大了》,全年段90%的学生就停留在文题的表面含义进行组材,几乎都是通过洗衣煮饭、分担家务来叙述自己的“长大”,甚至连参加洗衣做饭也是出于个人需要,难显作文的厚度。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孩子的审题和思想深度,我们需要认识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学生用于生活反思的时间太少太少,思想成长成熟的机会也太少太少。再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单纯,学生的体验机会不多,语言习惯不太规范,导致学生的作文能力一直迟滞不升。因此,我想从写作技巧之外谈一些个人浅见,谨以此作为敲门砖,诚望扣出农村作文教学的满堂金玉。
一 充满文学激情
1、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有个孩子梦想当个优秀的CEO,所以他给100名当代最著名的CEO写了信,请教成功的秘诀。100位成功人士都给这个孩子回了信,分别就自己的成功经验做了介绍,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要具备激情”。激情是成功的动力源泉,是快乐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极言激情的重要性。现代教育中的表扬艺术,保护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激情。所以要改变农村学生的作文现状,带领学生尽快走出作文苦的误区,首先就要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发他们的文学梦想。一旦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编织美丽的文学梦,那么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有感动洋溢于孩子们的心田,有精彩诉诸孩子们的笔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教师对孩子们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少年儿童必然会产生喜悦,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会激发儿童的激情和潜能。”教师要对教育充满梦想,对学生充满信心,要无限信任学生的文学潜能。正是这种期待和信任,使孩子感动,并为之欣喜,因而激发学生对文学满怀梦想,对创作充满信心,成为孩子们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而稳定的推动力,并且能真正让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要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啊,太好了。是作文课!”要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期待作文课的到来。
2、点燃教师的文学激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儿童,潜移默化,对儿童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做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说好话,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许多成功的文学家,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共同的影响是来自他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饱含激情的声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饰,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都可能是引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魔咒”。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是知道如何真挚地爱学生,并且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的。人不可能天生会写好文章,也不是“长”理的学生就肯定会“短”文。我常常和我的学生促膝长谈,讲述我的少年时期,因为迷恋连环画,幼小的心灵盛满了对文学和图画的崇拜,稚气地把文学和绘画尊为最有魅力的事业,从此我的人生就和文学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还常常列举自己把写作当人生乐事后的趣事。很显然,这比直接用教化语言要求学生要有文学激情的效果要强了几百倍。
二 丰富人生体验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当今的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更是单一,孩子们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更需要我们积极创设锻炼的舞台,让孩子在实践与体验中逐渐成长。语文实践可以和班队活动相结合;可以在作文合作小组里进行浓缩班级的个性管理与大胆设想;可以成立班级文学社,争当校刊小作者;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对象采访、跟踪;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体验不同人生角色,当修理工,当售货员,当樵夫,当耕农;鼓励学生野外踏青,山溪探幽,回归大自然……儿时去春游,总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语文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醒我们“注意观察,回去之后写一篇游记”。所有的快乐就随着老师的话音一起跌落。所以在活动时切记不要来句煞风景的提醒。其实学生真正感到了欣喜与感动,本就会渴望化之为文字,与组员共享,在班上展示。在班级布置评选活动揭晓的那次作文中,班上两名得奖女生分别写下这样两段话:
得奖女生A:
“那天,我觉得心情无比舒畅。和煦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小鸟的歌声宛转动听。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好运将会降临在我身上。
果然,宣布班级布置得奖名次时,我的设计名列榜首。同学们都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我。刹时,我觉得呼吸更顺畅了。下课后,同学们把我重重包围,纷纷向我祝贺。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窗外的鸟儿抢着用清脆的歌声向我道喜,几天不露面的太阳也特地赶来祝贺我的成功……
得奖女生B:
“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因为我不再是小组的‘后腿’,而且还为集体争了光。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的班级布置设计得了年段一等奖。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啊!组员一个个都对我赞不绝口。我也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超越以往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正是因为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才能有各自深切的得奖体会。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写出来的文字风格也各有特点,但她们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都发自肺腑。这个B女生不仅获得了这次班级布置年段一等奖,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许和掌声,和她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
生活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体验,学会感悟,学会总结。让孩子们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才是对新课标的最好实践。回顾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哪一个不是饱经风雨的洗练?生活的磨难,思想的压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结在文人笔下,就成了经典之作。每个字都记载着作者对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如果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也就缺了激情,缺了深度。做为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引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感觉,用灵魂与人生对话,用充满爱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师要以柔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命感恩,对生活充满希望,增强人生体验。带着健康美好的思想,那么生活处处皆是美,皆是文章。
班上一个男生在一次考试作文中是这样开头的:
那天我起晚了,奶奶的催促打断了我的香梦。当我懒洋洋地爬出被窝时,奶奶已絮絮叨叨着跨进了我的房间。我没有搭理她。奶奶埋怨着:“初中生要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被褥。”我一边扣着纽扣,一边不耐烦地应了句:“知道了。”奶奶似乎根本没有听见,蹒跚地走到我的床边,用她那双饱经劳作的瘦黑的小手,费力地抖着我的被单。风拂起了奶奶鬓边几绺散乱的白发,从不离身的染布围兜松松地箍着她的深蓝长衫,越发显得她的单薄羸弱。霎那间,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奶奶那瘦黑的小手,稍弓的背影,一瞬间刻进了我的脑海。我忍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奶奶对我的疼爱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眼前。
正是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憾,才使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次晨起,凝结进一个农村男孩的无限深情,仿佛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迅速激起读者的共鸣,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要想使作文中充满生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孩子对生活多一份发现,多一份思考,多一份体验,多一份感悟。
三 规范说话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育前辈也说到了“语文姓语”“说是写的胚胎”,这些都很精辟地诠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语言活动。母语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有着丰厚的土壤、便利的语境和无限的资源,所以作文也应该和说话走路一样的自由、简单、快乐。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限定于课堂任务。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一味把作文安排在课堂上,把这兴味盎然的事规定成必须完成的作业,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抵触与畏难情绪,导致有趣的作文成了语文学科所谓的“拦路虎”。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规范化、文学化的语言习惯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1)鼓励学生用描述性的词语来说话。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坚持说普通话,注意纠正不良的方言习惯。同学之间要互相指出语言错误,提醒组员正确使用贴切的修饰语和修辞手法,也就是尽量把平淡的话语说得有文采,培养良好的语感。比如:
{ ①他来了。
②瞧他步履轻捷,肯定是好消息。
{ ①我一脚踹了你。
②我一脚把你踹进太平洋,不让你露出头来。
对比上面两句话,②句的效果明显超出了①句。用描述性的词语来说话,又要注意到用词的准确和得体,要学会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迅速调整自己的语言方式。要注意讲究文采并不等同于夸夸其谈、冗长罗嗦,并不是长句就一定比短句好,用修辞就一定比陈述好。比如:
{ ①美丽而没有媚态,朴素而不寒酸。
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相比之下第②句显得简洁精美,第①句的描述反而多余冗杂。遣词造句的功力有时只体现在一字一词上,如:
{①校园里响起了悠扬的歌声。
②校园里飘起了悠扬的歌声。
虽只一字之别,意味就完全不同。用描述性的词语来说话,还要注意语境和文体特点,注意用词的精练,合乎逻辑。
(2)鼓励学生用写诗的语言来说话。杰出的大文豪,都是成长在文学的熏陶中。我每周都会推荐几篇优美的诗词歌赋给各小组欣赏,陶冶孩子们的文学审美情操。并且鼓励学生每周写一首诗。写诗是最简洁最快乐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写诗可以练习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练习高度概括和无限扩展,练习言有尽而意无穷,写诗可以培养学生做到说话有文采,有思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多使用含蓄凝炼、富于哲理的语言,以在班级形成文学风气,打造诗情画意的班级特色。不管是多么蹩脚的诗歌,也是孩子的一次创作过程,也都是发自孩子们心灵的声音。实践证明,这项训练极有利于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孩子们平淡的感受里注入激情。试想一个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出口成章的班级,还能写不好作文吗?这种浓郁的文学熏陶,毫无疑问将是文学家的摇篮。
四 随时记录感受
生活中的美丽与感动是随时随地的,精彩常常只在瞬间撞进了你的灵感。如果不及时将之化为文字,许多精美哲思也许就消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所以要求学生随手记录是一种极好的习惯养成。当内心有独特的感受时,当心头涌起倾诉愿望时,要及时将情感冲动化为文字。哪怕身边没笔没纸,也要尽可能想办法把意象化为文字。也许这些记录一时情绪的小纸片很难永久保存,但是经笔杆子一划,虚幻的意象就形象化了,并有可能压缩在脑海一角,也许就在特定的时刻,在你才思枯竭的一瞬间如可爱的小精灵窜进你的写作灵感中来。
冰心女士的著名诗集《繁星》《春水》,其实就是她2年来零碎记下的思想,因为她弟弟的提醒,才结集出版了。冰心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随手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竟会使那么多青年的心弦受到拨动,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并还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也许未来的大作家同学,也能在回忆录中畅言随手记录的好处,也许将来的思想家同学,也能从自己的信笔涂鸦中找到隽永哲思的初胚。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到“下笔能写,开口能说”需要持之以恒。我们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孩子学到受用终身的东西。我想完美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不管有没有中考的指挥棒,不管有没有老师的监督,我们的班级仍然充满浓郁的文学气息,永远有诗的灵魂居住着。
(注:文中所引句段,均来自学生作文,并无虚构。)
[冲出写之苦 走向作之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写相思之苦的诗句
4.冲出困境散文随笔
10.走向成功的励志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