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y
“引领学生亲近鲁迅”,是作者在教学现场精心采撷的一个敏锐的、切中实弊的而又是新鲜独到的话题。它体现出这位教师的胆识和责任感。我认为其意义有两点。
第一,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即人间的鲁迅。别看鲁迅是那样一张冷峻的脸,他活着的时候,周围竟有那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从《一件小事》,从《风筝》,从《纪念刘和珍君》,从《为了忘却了的纪念》(以上鲁迅),还有,从《一面》(阿累),从《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等等文章中,都可以强烈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等到鲁迅荣膺三个“伟大”之后,成了第二个“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之后,他便“异化”了:他是一面“旗帜”,是一门“大炮”,甚至是一种“图腾”;但他再也不能给人亲切感了。鲁迅已经无言,他劲厉的笔再难辩驳;设若鲁迅活着,他一定会严拒强加给他的这一切。
文章作者首次提出“亲近”,就是要在语文教学领域复活真实的鲁迅,其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爱”是“大爱”;鲁迅的“热”是温暖心灵的“热”。这份“爱”与“热”,是极其宝贵的遗留,也是直到今天仍未退色的精神资源。当下的青少年正有待它的哺育、唤起和激励。
第二,“引领”,就是要“引领”!为人师者,不仅仅是传知识,还要“化人”。学校教育不是一片无垠的草场,任由放浪。教师的强灌固然不足取,但“引领”却决不应,也不能废止。百年中国,堪称楷模的文化贤达,不胜例举,然而,铮铮铁骨,爱憎鲜明,精神博大,影响深远如鲁迅者,还能有相匹的第二位吗?
鲁迅精神至今还是拯救社会沉沦,解除精神麻木,唤醒群体良知,强固现代观念的一支光明的火炬。
学生当然可以也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亲近”别的“优秀文人”;但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去“亲近”鲁迅依然是必须的。毕竟在鲁迅那里,曾经有过,至今也还有太多的人为的阻障,有不同时代观念的阻障,也还有语言上的阻障。有意识地拆除、疏通这些阻障,是教师无可旁贷的职责。
引领学生先是走近,再是“亲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无论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发育,还是对整个民族道德精神的重建,都是善莫大焉的伟业。这与什么“招兵买马似的集结队伍”,什么“拉大旗做虎皮”毫不相干。对待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一下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当理直气壮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为了民族,为了明天,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更让我们的学生去重读鲁迅,追随鲁迅!
作者邮箱: czaa555@163.com
[关于《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2.亲近土地阅读答案
4.关于鲁迅的经典名言大全
5.鲁迅《社戏》教案
6.鲁迅名言汇总
10.关于鲁迅作品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