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何以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兼与熊建梁先生商榷
延安中学 杨学彦
熊建梁先生在《语文学习》(1999.(11)P17页)上发表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文中,谈了他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写《西洲曲》里的诗句。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得出:(一)《西洲曲》的画面是一幅人物画。(二)从"低头弄莲子"一句可知这个人物大约是十六七岁的女子。(三)通过对"低头"、"弄"等词语的品味,"这个女子带有几点惆怅"。(四)由此可得出结论:"朱自清先生巧妙地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把女主人公的淡淡的愁绪结合起来了"。
我拜读了熊先生这篇文章,对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的教学方法颇为欣赏,但就其讨论的内容及其一些结论却不敢苟同。
朱自清先生何以会记起《西洲曲》里的诗句?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月夜游荷塘,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要借欣赏月夜荷塘美景来寻求宁静、排解苦闷。而他也确实"受用了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品味了那"别有风味的小睡",融进了蝉鸣蛙咏的宁静的大自然中,得到了那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然而,那"颇不宁静"的苦闷之情稍藏即露,始终萦绕心怀,指之不去。"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的无奈。眼前的荷塘,现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宁静",无法排解苦闷。忽然之中,想到古代采莲的事情,借古发幽情,从古诗中找到欢乐。就非常熨帖、自然、毫无娇柔之痕。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女子必穿上鲜艳的服装,乱入池塘,坐着小船,唱着民歌。歌声此起彼伏,姑娘追逐嬉闹,仿佛节日一般。"低头弄莲子"正是姑娘情思缠绵、春情萌动、羞涩娇柔之举。这才能激起作者心旌摇动,喜悦无限之情。这种"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嬉戏场面描写正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里怎么能看到女主人的淡淡愁绪和几丝惆怅呢?
江南采莲的乐景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更有生动的描绘:"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朱自清先生所记的《西洲曲》里的诗句与王昌龄的《采莲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所忆的是采莲的乐景,所记的是采莲姑娘的乐情,是以乐情衬苦情,"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代江南采莲的欢乐也只是一种记忆罢了。"猛一抬头",门还是那个门,家还是那个家……。
[朱自清先生何以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相关文章:
1.西洲曲与木兰诗
3.朱自清散文集句子
5.
6.小说里的好句子
7.小时代里的句子
8.小时代里的经典句子
9.朱自清《春》教案
10.朱自清的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