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悟--有感而发写作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会感悟”

--“有感而发” 写作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学习写感悟类的文章。

2.  体会幸福的含义,懂得感恩。

[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时。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想搞一个民意测验,请问: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假如有,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痛苦?

生:我总是感到不太满足,我看到别人穿着李宁牌的跑鞋,跟爸爸商量,也想买一双,不管我怎么好说歹说,爸爸就是不答应,一双鞋不就是几百元钱吗?为何要让我不开心呢?

师:你认为这是一种痛苦,你们大家是否都这样认为呢?有谁想评论一下吗?

生:我认为他所说的不开心,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痛苦,因为有可能爸爸没有这笔钱,可能他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他家的客观条件,再说,就算这是一种痛苦,我认为,这是他自己造成的。

师:(插话)那你认为怎样才叫痛苦?

生:(继续说)我认为真正的痛苦是外加的,例如,我来到这个班级,发现我在小学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这个才算是“痛苦”。

师:(插话)你很会思考,也很注意与别人与过去比较,这是很好的品质,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畏惧?

不少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1:我的压力最近很大,因为妈妈总是说:“你一定要保证在班级前五名”,要知道,这有多难,因为我们这个班个个都是强手。

生2:你这还好,我爸爸非让我在班上跨进前三名,理由是:我小学六年级没有低于前三名过,可他哪里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在小学时大多是班级前几名的。

生3:可不是,上次英语单元检测,我得了96分,回去还是捱了一顿教育,妈妈说:班上既然有人考到100分,就没有理由比别人少。你们说,我该怎么跟我妈妈说清楚,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师:你们的谈话,把痛苦集中到了生活上、学习上,还有谁想补充?

生:痛苦还应包括在思想上的。

师:(插话)能否举个例说一说。

生:我爸爸、妈妈现在都已下岗,回家看到爸妈为了找工作而无头绪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师:你小小年纪,已能注意关心父母的事,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学会分担别人的痛苦,是高尚的!

师:(继续)刚才不少同学谈了对痛苦的认识,并且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三个方面举了例,那么,这些认识是否对呢?到底应当怎样来评判呢?

请同学们读《幸福是朴实的》这篇文章,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找出这篇文章结构特点。

【发放文章,选自《读者》2002.22。全文如下:

幸福是朴实的

最近和几位女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幸福”二字。我吃惊地发现,居然有一半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晶说:依我看,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所以我羡慕那些有丰厚经济基础的人,衣食无忧,不为生活所迫,可以最大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心愿。

凯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享福。我总是觉得很多人都比我幸福--  人家自己创业成功,从此不再受老板的气;人家有份好工作,可以经常见世面;人家……

云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可是你看我,①

                                                        真的吗?幸福真的这么难寻?为什么很多人眼里的幸福都在别的人身上出现?

我想起了两个月前去洛杉矶,在圣塔莫尼卡的海滩上遇到的一对韩国老夫妇。那天,天空很蓝,海面翻卷着白浪。我们注意到,在一个高山海滩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鸟起起落落。走近一看,那对老夫妇正在从小麻袋里掏出食物喂它们。看得出来,老夫妇和这些海鸟很熟,因为几乎每一只鸟他们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还指指点点对我们说哪只鸟最调皮,哪只鸟最近刚做了妈妈。原来,老夫妇住在这里已经七年多了,七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们都会来喂海鸟。“我们都觉得这是生命中的幸福时光。”老夫妇对我们说,“大自然这么美,我们觉得只有做点什么才能回馈。”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幸福”二字,我很想说--有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物质化,而人为地夸大了幸福的标准,把幸福当作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外表?或者是说,我们眼里的幸福,太多地与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以致于当我们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气?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

当然,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这些不如意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对,幸福是一种体验,是每个小小心愿的满足就能给你带来的美好感觉。好比,有人爱是一种幸福;有人分担苦恼是一种幸福;有人愿意一直等着你也是一种幸福。

想一想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的那一刻--第一次见到大海,站在海边久久地享受着温柔的海风;又饥又累的旅行途中,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燥热的夏日午后,坐在清凉的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所以说,幸福是朴实的。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够量化。要获得它并不难--只需要你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安宁的心。

(摘自《女友》2002年第18期)

注:①学生根据提示自己设计一段话。

学生认真读,认真批注。】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朴实的。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充满感激的安宁的心。

师:你们三位概括得真好。那么,作者是怎样让你们一下明白这些道理的呢?能否具体一点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生:这篇文章是从几位女友聊幸福开始的。

师:她们有哪些看法?

生:一位晶的女士说,幸福就是能随心所欲花钱,这是从经济方面来解释所谓的幸福;另一位凯的女士是认为幸福就是享福,主要是想有份好的工作,这是从工作方面来解释的,还有一位是说幸福就是能够心想事成,这应当是从心理角度来写的吧?

师:不要用怀疑的口气,这就是从心理角度来说的,谁接着谈自己读后对这篇文章结构的理解、认识。

生:开头是写三种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其实,这三种理解看似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把幸福当作一种“接受”,正因为是要求别人给予,因此,总觉不容易得到。文章接下去写的韩国老夫妇,就是一种对幸福的不同的理解,他们是把幸福当作回馈。

师:(插话)“回馈”是什么意思?

生1:“回馈”就是“回馈”。

生2:“回馈”就是回报。

(学生议论……)

师:就是感恩图报。

师: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放在一起目的是什么呢?

生:(抢答)形成对比,让我们读者明白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

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认识幸福呢?文章怎样写的?

生1:幸福是一种体验。

生2: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3:幸福是朴素的。

师:大家谈得很好,说明大家已读懂了这篇文章。这种文章是我们平时经常读到的一种,你们能否对此类文章的写法总结一点规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先抓住一种现象,这现象又应当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最好是熟视目睹的那种。

生2:让事实来说明一种道理,应当是不知不觉的。

生3:要能在事例的叙写中,悟出一点道理,这道理应当是大家接受的,不能是空调的。

师:好!能找到不少规律,你们重在内容上的分析、归纳,其实,表达方式上也要注意。

(学生思考、讨论。)

生1:要叙议结合,重在议论。

生2:不一定,叙要具体,有情感。

生3:开头三种人并不是具体的叙,我认为叙的内容,要有代表性。

(学生争议较大。)

师:其实刚才大家在谈话时,只注意站在自己的这方面思考,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完整性。

师:思考一下,应当怎样说,学生自言自语。

【出示幻灯,内容如下:

学会感悟

写感悟类文章基本方法是:由叙而议。即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论,悟出道理。叙是基础,议是升华,叙议要联系紧密。由景生情。即观察周边景,通过叙写景物,生发一种情感;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所见与所思应达到水乳交融。】

师:能否根据我们刚才的归纳总结出写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呢?大家讨论,每小组总结一个。

(小组交流、总结。)

(各小组派代表说本组总结的模式。)

生:先写一种身边的事。再进行对比,最后写出感受。

师:这是《幸福是朴实的》的结构,既然是模式,最好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

生:一种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写一些感悟。

师:不错。

(师板书:一种现象、一点分析、一点感悟。)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还能从中找到写作的一些规律。很不简单,读书就当如此,但读书到此,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应当是“写”,你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写一段话如何?可以写一点感受,写一些认识,也可自己确立内容写,时间十五分钟,现在就开始--

(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状态,不少人开始动笔写作。)

师:(十五分钟后)谁先带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

【学生自动上台,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习作四篇:

快乐其实很简单

华罗庚中学初一(2) 叶圣超

不求过得奢华,但求活得充实。

充实就是有事情做,去干有价值的事和你喜爱的事。打个简单的比方,充实好比是春天播在地里的一粒种,发芽、开花、继而结果,哪怕是这世间结出的最平常的果实。

有些人常常苦叹生活中没有阳光,顶着一副发霉变质的臭皮囊虚度年华。其实不然。生活是需要填充的,如要快乐起来,充实自己则是关键。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容入集体。漫步于街心小径,感受茫茫深秋的凉意;观赏一番老者们“排兵布阵”,领略古老而深邃的精典;投入漫无边际的学海,请教“快乐”的诠释。如此充实,因而如此快乐。充实不是忙得团团转,而是忙得其所;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忙什么;不在于忙多少,而在于怎么忙。快乐的生命不一定都充实,充实的生命却一定隐藏着许多快乐。 有位伟人说过:“忙是幸福的第一秘诀。”充实不仅能给于快乐,而且也能让心淡泊而宁静;充实不仅能给予自身快乐,而且他人也能被你的爱所包围、继而随之升华!

奢华的生命使生命腐烂。

充实的生命使生命绚烂。

我充实,所以我快乐。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一(2)班  袁永昌

已是深秋的一天。

许多动物都不住秋的萧杀,大都渐渐绝迹了,而我竟然还能找到一只蚂蚱,轻轻地对他说。它当然不会回答我,只是在我的掌里不停地挣扎。

我手一松,它便跳到了地上,欢快地跳来跳去,我的心微微一振……

“快回到你的草丛里去吧,小家伙。”我微笑着对它说。可我话音刚落,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去了,似乎压到了那个小生命。我连忙跑过去,果然,蚂蚱身躯的后半段被车轮碾得粉碎,柔软的身躯和翅膀已经贴在地面上,六只小足正在不停地舞动,我知道它身体里有莫大的痛楚。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站起来。“唉,可怜的小东西,你生命就这么短暂……”我叹息道。

不过,它又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并没有死,正在努力地向前爬,一步,两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每一步身后都会留下碧玉般的血丝,可见它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它的步子却又那么坚定,充满了对草丛的依恋,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充满了对生命的执着!

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它终于走完了草丛之间那段短暂而漫长的路程。它终于回到了草丛,在这时它也用尽了最后的体力,不再动了默默地死在了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上。我的心又震憾了一下……

“自从被车轮压到的那一瞬息起,它就不可能再活下来……”

我自言自语道。可它多么想生活下去。

碎语心香

华罗庚实验初中一(2)班   夏翠琳

(一)

站于河东,眺望河西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只是平凡的一介苍生,无法一苇渡江,心想事成。

你可以用三十年渡达彼岸,但请不要把彼岸了望成三十年。

(二)

时间好比是你掉落的头发,无法再回到你身上,但它的的确确曾是你的东西。

光阴就像是一个致命的伤口不断流出来的血一样,终有一天会凝砌成坟墓。

(三)

人生是一件易碎品,需要细心呵护。

青春那晶莹的玻璃划过心间,会使人留下伤痕。

伤口是一张草稿纸,用来书写你人生的方程。别人受伤时,你应思及自己也曾受伤,多付出一份关怀;当你受伤了,坚信无论怎样,明日破晓的东方天际,照样红日喷薄。

(四)

人心是帘幕重重,你可以让渴慕你的人进来,也可以拒之于千里之外。

生活就像帘内幕外,也许帘内风雪交加、百草凋零,幕外则大千世界、鸟语花香。

心为门。关上,一个人就是全世界;打开,世界是快乐与许多人。

有人敲你的门,请说:进来。

聆听呼吸

华罗庚实验初中初一(2)班    沈琳

手捧一杯茶,静静地依偎在椅上,享受这一份宁静。

一股暖流很快涌边我的全身,顿时恢复了精力。这时,我听见一阵急促而平缓的呼吸,轻轻的,匀匀的。在这个寂静的夜,显得十分清晰;在这个安祥而和平的夜,显得十分和谐。

感到心在一次次跳动,感到血液在缓缓的流淌,感到骨骼在一点点生长。如一抹闲云,自在地飘浮,如一层薄雾,朦胧地笼罩,如一丝丝雨,深情地滋润。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顾虑,没有卑微之分,没有贫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平淡地度过生活。但在平淡中,有情感,也有思想。

静下心来,深深地呼吸,一种幽香、一种清凉、一种安慰贯通全身,好像温暖的阳光,好像清澈的湖水,好像飘逸的清风……

闭上眼,随着一呼一息,我的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去汲取一份悠闲,跌荡在碧绿的草地,去索取一份清新,晃荡在一枝柔弱的枝条上,像一只轻灵的鸟儿,寻找一份乐趣……

人生有时可以暂且忘记一切烦心的事儿,像我一样,坐下来聆听自己的呼吸,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逝去的童年记忆,散不去的新鲜事儿,以及无限的遐想,都将在这一刻出现,没有旁人的打扰,一切都是自己的。

我聆听着自己的呼吸……】

师:下课。

[几点说明]

   1.所选阅读材料是《读者》杂志上的,平时,除课本所选课文之外,还要增设三十篇左右的文章,大多是报刊上所选的,配套读本也是主要阅读材料。2.作文结合阅读进行,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

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感悟两个方面,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面,这是运用阶段。因此,学语文必须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似乎总是作为一门学科单独进行,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初中阶段既没有系统教材,也没有课时安排,虽教材中每单元之后有明确的训练项目,每篇课文之后也有练笔要求,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写作量。所以,作文教学应当找一条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的道路。鉴于这些思考,这几年来,我取消了所谓的作文课,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中悟写,写中促读。

我以为,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指导,因为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才能准确地深入地理解文章;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指导,作文教学只有在阅读的具体指导下,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领会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具体操作方法是:读什么,写什么。

例如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要求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模仿,在写作内容上改变,以《致语文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写作,不仅从形式上学习了作者拟人的手法,而且整体上又通读了语文书,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书的特点,感悟到了语文书的奥妙。

例如学习朱自清《春》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一种景物,可以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更提倡写秋景、秋花、秋风、秋雨或夏天之景,或冬天之景。学生有范文可欣赏,有空间自由选择,有机会展示才华,学时用心,练时积极,写作成了一种表现。

例如学习沈复《幼时记趣》一文后,要求在记叙中发挥想象,于是,要求学生回去用一只玻璃杯放入清水,然后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其变化,根据其变化发挥想像,把这一现象具体形象地描写下来。学生的有趣、有味,用心也用意。写作成了一种活动、一种实践。

例如学习沈从文《端午日》一文时,发现作者全文三个自然段落共800字,第一段560字,第二段119字,而第三段只有21字,三小节的总体结构是漏斗型,能否让这结构更合理、更美观呢?要求学生不改变文章意思,把第一小节重新整理一下,使文章结构美起来,这是一种写作训练,又是一种创新实践,是写作也是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写作中解决问题。

读是基础,是写的准备;写是拓展,是读的运用,关键要找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点。这联系点既可以是写法,也可以是相关内容,既可以是整体的模仿,也可以是局部的仿造;既可以是学习作者的创作,也可以是与作者的探讨商量。

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课本。细致阅读,用心体会,认真揣摩,能读得进去,读懂;走出课文,细致观察,细心体会,认真感悟,能读得出来,读活。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语文教学只有在这不断输入又不断输出之中才能顺利完成,这输入与输出才是一个学语文的完整的系统。

专家点评:

张老师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这是一堂较为科学的作文指导训练课。上海举办首届WTO培训班时,一位老师的开场白是:“我们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们愿意同你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我们一向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而我们平时的很多作文教学,往往与之相反,老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训练上,忽视了让学生想--思维训练。张老师则致力于学生“想”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想”了痛苦与幸福,再通过阅读例文,“想”通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又对例文及平时所读课文的结构进行整理,得出大致的写作思路。通过“想”提高认识,通过“想”整理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感悟是认识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这是一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写作训练课。学生在一堂课上,是否成为主体,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所谓“活动”占一堂课时间的比例大小,更要看他们是否成为“思维”的主体。语文课,首先是思维训练课,写作课尤为如此。张老师这堂课,不但照顾到学生思维的量,而且照顾到学生思维的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地思维,积极地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张老师从“民意测验”的形式入手,让学生由己及人、由表入里地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给予即时的评价与激励,让学生运用联想对比等方法,在议、思、读、思、写的过程中取得感悟,形成思维的成果。学生由会得不多到会得较多,学生由知之甚浅到知之较深。而学生的会与知并不是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教师的角色,也较多地转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这正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这堂课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探索之一。本堂课中,张老师较好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整合在一起,二者并没有让人感到有主次先后之分。在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把真善美的熏陶与之合二为一。讨论痛苦与幸福,阅读《幸福是朴实的》一文,既是提高分析能力,整理写作思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高尚情操,提高对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

努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与读写训练融为一体是其探索之二。一切训练都是一种学习行动。张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在讨论思索中,即学习的“行动”中接受美与善的熏陶。正因为是“熏陶”,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渗透”在训练之中的而非强加的。

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是其探索之三。因为兴趣与自信心是写作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而这恰恰是写作课中情感态度目标达成的重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与材料搜集而忽视这一“内驱力”的激发,是写作教学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没有内驱力,学生就不会更不愿去主动思考,去主动挖掘生活经历中的素材,这正是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大量产生千人一面平庸之作的根本原因。张老师不断对学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肯定与鼓励,就是称赞学生“你长大了,你懂事了”,就是为努力保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当然,这堂课容量较大,时间似乎不够。如能再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相互评价,评价后再进行自我修改或合作修改,并再次交流改后的作品,恐怕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

[学会感悟--有感而发写作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2.感悟人生教案

3.自我介绍写作教学实录

4.语文《学会看病》的教案

5.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

6.桃花心木教案教学实录

7.学会守规则小班教案

8.《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9.写作教案设计

10.语文作文写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