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前后后(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1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所蕴含的信息量更大。上《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更适合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把每一回到第五回的大概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前后。

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向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同时认识到本书是作者曹雪芹“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正如书中绝句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通过人物表,可以看出《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之间盘根错节,千丝万缕关系,正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写到做周岁时,贾政要试贾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那民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认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结腊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与封建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叛逆性格由此可见斑。如果说,在第二回中,读者从冷子兴的演说中对贾府已经略知一二的话,那么,再跟随林黛玉走进贾府仔细看看就会更深入地了解到贾府是可等的荣华富贵。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古人已经说过,说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林黛玉是京都赫赫有名的荣国府的贾太夫人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这年黛玉的母亲病故,贾母痛惜她无人傍依,把她接来府中居住。从此,黛玉与宝玉朝夕相处,情投意合,友爱异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来到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由此可以粗略地看出她娇弱、细心、多虑、自尊的性格特点。

在黛玉眼中,贾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的反抗。看看《西江月》二词是怎么写贾宝玉的,之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之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从敫嗔唬耗效此儿形状!”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前后后(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林黛玉进贾府歇后语

2.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3.关于林黛玉的论文

4.奋进的五年演讲稿

5.初中心理健康说课稿

6.初中心理优秀说课稿

7.初中心理说课稿模板

8.教师节演讲稿:最美的教师

9.2017教师节教师演讲稿

10.教师节感恩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