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盛海
(第一课时) 总第36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B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对诗歌层次的分析可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C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D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E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可从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人手。
F教师准备:1.了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G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 1.朗诵,了解大意
2.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思想 2.讨论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 3.分析本诗结构及写作特色
4.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4.完成练习
一、导入课文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 1.因为课前对这首诗有过预习,在教师导入时已开始思索诗歌的内涵。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倾听,作好记录。
3.请几名同学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3.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在书上划出优美的语句。
二、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1.师:大家已对该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积极发言。生: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空气的亲昵与依恋,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2师:太阳偶尔也要隐藏一些时候,但是空气时刻包围在我们身边。它太普通太常见了,以至我们几乎将它遗忘。可是为什么作者要写一首诗来赞美空气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小组长作相应记录。
3,让每组小组长发言,归纳总结。提示:诗中的空气象征着理想、信念、友谊等等,本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学生发现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某物的执着即可。 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卜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此处的空气只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在此处是咏物抒怀。
三、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
1.师:本文分为六个诗段,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1.齐读课文,划分层次。
2.抽学生回答,对每个诗段加以具体分析。 板书梗概。(见课末板书设计) 2.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层意,感受本诗的艺术特色。
3、组织讨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空气写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感呢?总结:将风中之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是本诗成功的关键,另外,作者在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3;讨论思考。生:主要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空气当作一位亲昵的朋友来写。生:对空气的描写极为具体,这让人觉得真实可触。
四、完成课堂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让学生谈谈身边有没有那种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与自己相互依存的东西,渗透情感教育。学生答案可能:多半是抽象的东西,学生可能谈到友情、亲情、理想等。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五、本课小节:
本课从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多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只是加以指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
对本诗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有了充分了解,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执着的信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作者在诗中写道空气“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在诗歌第二至第五节的描写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作者选取的几个片断是有意安排还是随手拈来,这一点很有探讨价值。
练习设计
1.诗歌第2节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开篇说空气“无处不在,又难寻踪迹”,结尾处又说它“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是否有重复累赘之嫌。
3、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歌颂友谊。
教学反思
1.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2.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作者邮箱: lswsh@163.com
[致空气(语文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版小学课件
2.用空气来造句
3.有关空气环保的标语
10.空气环保标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