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瑢
整合,顾名思义,整理与合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具有整合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来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能力的一些措施与体会。
1、注重联系比较
笔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的过程,对现有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所以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一步。那么怎样开展这项工作呢?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新旧两种知识和技能的比较,在比较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字、词、句一类的知识始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阶段仍应常抓不懈;但同时,我们又不应满足于为分析文章结构而进行的分层、归纳段意等工作,而应适应新课程需要,将后者纳入“整体阅读”的范畴中,并将其作为“鉴赏评价”的基础。换句话说,理清思路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为更深入的领悟做准备;这样一来学生感到难于掌握的“鉴赏评价”也将显得有章可循了。我发现经过这样的联系比较,学生对“语文究竟要学些什么”会有准确的回答。
其次,我们还应该经常进行书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和比较。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如果在课堂学习时有意识地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例如: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我们经常看到人名、地名、官职名一类的文化常识,比如说遇到“幕僚”、“团练副使”、“刺史”等职位时,如果能与当代生活相应概念联系,学生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以上常识。同样,当我们看到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如“斫”、“冢”、“汤”等时,将它们与学生熟知的方言“斫柴”、“义冢”、“汤罐”对应,学生就会感到这些词的含义十分显豁,随之会积极地去探询研究同类文言现象。
另外,我们如果能经常把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比较,也能够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语文句意判断中有“双重否定即肯定”,类似数学中有负负得正;生物学中的克隆,物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地理学中的环境保护,则都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科技说明文的解读;至于了解历史学中的相关人文知识,对文言人物传记阅读的促进作用就更明显了。
2、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日常接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虽然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总量已经不少,但由于其零碎、没有体系,如果不经过有机地整合,在运用时往往搜索枯肠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形,而事后分析题目时却又觉得其考查难度并不高,此时的整合就尤其有必要。常见的错误有旧体诗与古体诗、通假字与异体字、表达方式与表达手法等等概念的混淆。要防止这些错误的出现,我认为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及时构建起规范的知识框架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构建知识框架作为理清解题思路的关键,经常进行强调、明确,力图使学生能够整合出常见的知识体系。以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为例,先请学生明确表现手法的概念,然后列举已知的所有表现手法,再对它们进行归类,形成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构思技巧三大基本组成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修正补充,当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表现手法的体系后,他们就会很轻松地把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概念排除于其外,使答题切中要害。当然,我也多次告知学生,知识框架本身具有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充实更新;而框架的形成恰恰又能促进理性思维的训练,所以我们应积极看待这项工作。
因此,知识框架的构建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使学生获益匪浅的整合过程。
3、积累技巧方法
整合能力的最高表现是“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误以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字、词、句、篇知识的巩固,所以他们觉得有一个好记性是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进入高中以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随着学习领域的拓宽,光靠记忆而不懂变通已无法适应学科本身日新月异的变化。最明显的一个佐证就是学生自以为完全掌握了课文,却对相关的课外阅读一筹莫展。我认为要使类似局面彻底改变,首先是要求师生一起从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转变陈旧的观念,摒弃“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树立“能力才是力量”的理念;也即不是把课本当作学习的全部,而只看成编者提供的一个范例;学生的目标是把编者的意图悟透。因此,老师要力求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能至少传授给学生一种技能,学生也要力争在每一个范例的学习中至少得到一种方法。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师生均要意识到了解一个特定时代的爱情观并非学习目标,理解与掌握象征手法的特征和学会这种手法的运用才是根本目标,学习时突出了后者,教学意图也就真正得到了落实。秉承观念的转变,再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技巧方法的获得也是垂手可得的。首先是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题干中关键词的提取来领会题旨,揣摩出题意图,做到“放矢”之前先“有的”。其次,告知学生一些典型的解题思路,全面考虑答题的角度、顺序、要点、基本套路。例如学生经常会接触到鉴赏诗歌表达效果一类题型,教师就要及时归纳出答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要知人论世,关注有关信息,从诗歌运用的技巧入手,联系诗句内容挖掘情感观点,这样才称得上充分体会表达效果。如果师生能在各种题型的分析解答中都去探讨基本解题思路,,并不断强化巩固它,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习惯就会成为自然。最后,我认为教师应强调的是文字的表达问题,准确全面地答题是相当困难的,教师能提供可参照的样本、经常使用的术语、基本稳定的句式、挖掘隐性条件的方法,使学生在几次模仿后顺利地进行表达,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需要指出的是,整合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将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隔离开来,而是应该使之始终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作者邮箱: wuheidemeigancai@yahoo.com
[课堂教学话整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大班优秀整合教案
2.水果谜语答案整合
5.项目整合管理论文
9.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10.化学课堂教学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