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例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阅读感受品味思考

--《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例

一、 导入:

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感受。(生答)新年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元宵节观灯会;端午节吃粽子……这些传统节日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喜庆和团圆。是我们难忘的记忆。下面我们随作家汪曾祺一起感受浓浓的民俗风情。

(投影显示传统节日的画面,营造阖家欢乐、喜庆团圆的节日氛围。)

二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初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和不认识的字词。

胤yìn        鸭蛋络子:用丝线便成的网状袋子,用来装鸭蛋。

2、理清文章思路。

(投影显示)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感受民俗风情。

家乡的端午节都有那些风俗?在这些风俗中,有哪些是你熟悉或经历过的?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生1:文中的“系百索子”我们这里也有。称为“系五丝”,就是用不同颜色的五根丝线编成的手镯,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健康祝福。

生2:文中写“挑鸭蛋”很有趣味:“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我想起了吃过的“元宵”,元宵是用糯米做的,白白的,圆圆的,样子蛮可爱的。

生3:文中还写了玩鸭蛋的乐趣:“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蛋壳里面洗干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记得过年的时候,我们也有放鞭炮的乐趣,不仅有五彩缤纷的烟花可以看,而且有各样的鞭炮,像‘太空人’、‘开心果’、‘东方明珠’……可好玩了。”

师(小结):是这些传统的节日让我们感受到长辈的关怀和亲人的祝福,也带给我们快乐美好的记忆。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家乡和儿时生活的一片怀念之情。

四、品味平淡富有韵味的语言。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从作者的介绍中,你能品出作者的这种语言风格吗?

(分小组讨论)

生1:鸭蛋质细而油多。“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的写出了家乡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生2:高邮鸭蛋可谓“源远流长”。清代诗人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鸭蛋”。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生3: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五、思考。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读出生活,读出问题。”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

思考一:人在长大后,在经历了平淡、坎坷或者悲苦、快乐的生活,对于儿时的生活会有一种异样的怀念。作者将怀念家乡的感情寄托在对家乡端午节、对家乡鸭蛋以及端午节玩鸭蛋童趣的怀念上,这是托物抒情的写法。

思考二: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基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当像珍爱生命一样珍视我们的民俗文化。

思考三: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尽管风格上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的特点,在内容上却有些画蛇添足。

[《端午的鸭蛋》教学课例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端午的鸭蛋》课件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5.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8.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9.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