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潮中之义,明写潮之法--《观潮》教学一得(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10-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毛群益

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是一篇状景写人的佳作。文章以“潮”统摄所叙之内容,以“潮”作为所观之对象,在不足300字的篇幅内,生动地再现了钱塘江潮的伟观和江上水军操练、健儿弄潮的奇观。施教此文,我引导学生循文探“潮”,逐层挖掘“潮”的内涵,体会写“潮”之法,收效颇佳。一得之获,芹献于同仁,并祈指教。

在通览全文,扫清词语障碍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总揽全篇,逐层发掘“潮”的内涵,我拟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①本文写“潮”,是不是仅写江潮?②江潮中,人的活动,是否可以看作“潮中之潮”?③江岸观潮的人群,是否可以看作“观潮之潮”?④按“潮”分层,应如何划分?

归纳学生讨论的意见,将全文内容作如下概括:

观潮包括江潮(自然景观)和人潮(人物活动)。人潮指潮中之潮(弄潮景观)和观潮之潮(社会景观)。潮中之潮又有潮中练兵(水上雄观)和潮中表演(水上奇观)两部分。

纲领既挈,脉络全清。《观潮》丰富的内涵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再不需教者深抠细析了。

观潮有序,写潮有法。全文四段,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着笔,叙写钱塘江雄奇动人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

第一段写江潮伟观。我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三、四句。第三句从视、听两个角度写江潮自远而近奔涌渐来的雄浑气势:“远出海门”时,看去“仅如铜线”;稍近,只见“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再近,听江潮“声如雷霆”,视江潮“吞天沃日”,不由发出“势极雄豪”的感叹。第四句,引杨万里诗为佐证,再现潮涌江横的壮观。这里,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出神入化,使所写之景物如耳闻目睹般呈现于读者眼前。

第二段写演习雄观。我引导学生把握演习的过程,体会写作的方法。全段两句,首句交代“教阅水军”是每年必行的盛举。次句具体叙写战斗演习的盛况。“艨艟数百”,表明参战部队多,军威雄壮。“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变化多端的阵势表明水军训练有素。操练者在水面“如履平地”,说明参战人员军事素质高,作战技能娴熟。“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烟消波静,一柯无迹”,战斗干脆利落,撤军迅速。“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补叙演习的结果。按演习的进程展开叙写,突出声威奇势,使读者无不颔首称叹。

第三段写弄潮奇观。分析此段,我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描写。数百健儿手举彩旗表演,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的装束令人注目。“持十幅大彩旗”表演,别出心裁,引人入胜。“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勇敢的精神,奋进的态势,感人至深。在“鲸波万仞”中出没,“腾身百变”,“旗尾略不沾湿”,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奇不已。通过细节的描写,吴中健儿优美的泳姿、精湛的技艺、勇武的精神得到了充分表现。

最后一段写观潮盛况。稍加引导,学生就找到了写观潮人群的两个着眼点------“车马塞途”和“席地不闲”。江潮“伟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延绵十余里的江岸上,尽是“珠翠罗绮”;达官富户纷纷而至,致使“车马塞途”。由于游人密集,所以“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所需的看幕租赁一空,“虽席地不容闲也”。文章不直接写人,而着眼于服饰、车马、看幕,极写观潮风气之盛。

教完全文,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作了如下总结:本文行文自然,平中有奇。以“观潮”名篇,却不局限于江水之潮,由潮写人。由奖里而岸上,逐层写来,波澜迭起,引人入胜。这种奇特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文章用字简练,描写传神,集自然风景和社会风貌于区区数百字之内,这种尺幅千里的表现技巧尤其值得借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既弄清了“潮”的多层含义,对写“潮”之法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作者邮箱: szpls@126.com

[探潮中之义,明写潮之法--《观潮》教学一得(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观潮教学课件

2.《观潮》教案

3.《观潮》课件

4.《观潮》说课稿

5.《观潮》原文及翻译

6.《观潮》文言文翻译

7.文言文翻译:《观潮》

8.周密《观潮》的文言现象

9.观潮教案及说课稿

10.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