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形象缤纷,手法奇崛。主要表现在诗人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行文框架,而是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展开构思,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那么,诗中的幻境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一、通过现实与幻境的鲜明对比,表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人在梦游当中求得的暂时解脱体现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梦》诗写现实中的天姥山就已体现出高度的夸张,写梦游天姥的幻境更体现出诗人奇特的想象。梦游幻境和丑恶现实的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现实的黑暗。此外,诗人描写梦境又为下文酝酿、积累感情,为直接抒情奠定了基础。诗歌在梦境高潮中陡然收笔,突出了现实情况和梦中景象的尖锐对立。“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诗人在梦境的高潮中突然醒来,急转直下,回到现实。“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觉时的现实情况和梦中的美好幻境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掀起了诗篇壮阔的波澜。试想,一个原本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只能在幻境中延续自身的理想,现实的残酷不言而喻。
二、诗人借助幻境中的奇瑰景象,抒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诗人的游仙之念也不同于置身世外的幻想,而是托梦记事。事实上,诗人不注重对自然形貌的具体描绘,只求整体气势或氛围的把握,以便在情景间搭建“同构互感”链条。诗中的幻境折射出诗人现实的苦闷。诗中由晨至暮,由晴入雨,由绚丽而为阴森恐怖的转变,实际上是诗人人生历程由欣喜到悲观,由希望到失望的深层传达与表现。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诗人本质上对这个洞天仙境亦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在诗人笔下,天上人间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诗人之所以仰天长啸,感时伤世,正是对天上人间这种灯红酒绿彻底的绝望,诗人之所以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正是决不与庸俗权贵同流合污的决裂宣言。
三、通过对梦中幻境的描写,表现诗人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思想。李白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这只是一种爆发前的沉默。天宝元年,当他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的心境来到长安,准备做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只是一个供奉的闲官,不仅要为皇帝歌功颂德,还要阿附权贵,这与诗人的傲岸不羁格格不入。那几年,诗人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被玄宗“赐金放还”。但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迫使他寻找一种展示精神理想的媒介。他终于找到了,那就是在梦境中展示精神理想。因而,这番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思想;这番梦游是诗人的思想境界在经历了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病变透视之后的骤然升华,是诗人对自己多年来盲目追求政治理想的彻底否定。
四、幻境描写,有助于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决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以后心情异常苦闷,因而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想藉此寻求心灵的解脱。但他执拗的性格并未使他屈服于黑暗的现实,他那蔑视权贵的精神反而更加倔强挺拔。诗人之所以浓墨重彩地铺排莺歌燕舞、极尽声色的仙界生活,从表层看是诗人对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和憧憬,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诗人只是想借此展示一种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在诗中展示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愤怒和痛心自不待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恍若神来之笔,奇峰突起,痛快淋漓地倾吐出诗人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唱出了盛唐时代最响亮的反权贵的歌声。诗人在直面现实、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解放表达中,成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最辉煌的篇章。
(作者单位:湖南华容五中 414211)
作者邮箱: ningxi5117@sina.com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幻境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幻境解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6.木兰诗怎么解读
10.文秘专业知识试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