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南公营子蒙古族中学 孟庆武
“沉默学生”是指课堂上不发言或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归队”是指他们经过缄默、旁观和犹豫之后鼓足勇气,也纷纷努力争取课堂发言机会的自觉的活跃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沉默学生”,他们又是怎样“归队”的呢?这要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兴趣的诱导和激发谈起。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基础上,高中学生说话能力要求有新的提高,要学生能“在课内即席发言”,并且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以及较高的表达技巧。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仍如既往,靠教师的设疑、提问,学生的被动答问是解决不了或不能解决很好的,这是因为:第一,提问只是一种测试手段,是一方意识向另一方的影响或灌输;而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回答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那么提问永远是保守的,甚至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有人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不要教育”,作为教育辅助手段之一,提问,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第二,教师的提问很可能干扰或阻断学生的正常思索,而使其思维出现无效兴奋,继之而来的结果可能是思维焦点丧失或转移。第三,由于师、生心态的差异,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被动答问可能造成教者和学者间心理反向,其结果往往是课堂局部受阻,整体受挫。第四,这种几乎延续几千年的教学模式机械、古板,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手段,它已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受。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变得迟钝和犹疑了。发达国家当前口号之一是:向学习化社会迈进。也就是说,目前国际教育中,过去那种被动的教育正在被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化所代替。现实特点敦促教学方法的更新。这就是说,如果可能,课堂提问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必须变为课堂发问,即由课堂提问的方向性、情感性和单一性向课堂发问的辐射性、目标性和整体性教学方向发展。我做了尝试。
课堂问题的问与答变成了平等的、互动的教和学关系:教师就某一问题的思考要求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但其回答或表述则要靠每个人自己来争取,教师不指名提问,谁想好,谁回答,不必举手,不必求教师允许,大家互修互补,互议互论。课堂活跃,既体现了“精讲多练”原则,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又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激发。由于它的新颖、有效,由于它对旧模式的合理否定,很快得到学生认可和欢迎,克服高中生心理弱点,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行列里来。
那么,新的课堂运作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效果呢?第一,以新颖、平等的特色,它唤起了学生的好奇与自信,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兴趣和参与意识。第二,以思索、竞争的氛围,它诱发了学生扩充自我、提高自我的雄心和朝气。第三,以争论、表现的方式,它适应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总之,自主式发言,这种课堂的群体化合作,以其互补互感互激效应影响了整个课堂。它发掘了学生的潜意识、潜能力,它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见了自我,重新认识和评价了自我,进而兴奋和激发了他们投入和表现的愿望、兴趣和热情。这种运作的良性循环,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课堂思考和表达的积极因素,而它的最终级效果便是促进教学相长。
[从沉默学生的归队谈兴趣的诱导和激发]相关文章:
3.沉默伤感的说说
5.沉默的反义词
10.沉默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