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备课组 初二 学科 语文 执笔 范国伟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情感

态度

方面 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能力

方面 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策略与方法:朗读、背诵;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这首小诗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 

(明确: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 寥寥几笔,借黄昏安宁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清人沈德潜称赞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这首诗有画一样的意境美而且构思巧,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易懂。)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赏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和《词语手册》,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四人小组讨论,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组长记录疑难,交给老师;教师把疑难放在全班讨论  

涉及重点词句,板书

字词:任意东西、许、独绝、甚、若奔、皆、上、指、千百成峰、千转不穷、无绝、忘反、犹、见(xiàn)日

句子:(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   分  异水

奇山 

四读: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 “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 “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作者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提示: 

(1)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2)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3)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景--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五读:悉心体味,明辨课文的主旨 ----志趣美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板书: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机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六读:体会语言特色----语言美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骈散结合整齐简练等特点)  

机动:补充骈文知识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教师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景--异水:“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结合

奇山:形奇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声奇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色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清高隐逸(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与朱元思书教案

2.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3.早教中心亲子课程教案

4.《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5.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与朱元思书精品课件

7.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8.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9.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