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十六、故  乡

鲁迅

学习重点:

1、有关字词

2、中心思想

3、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4、故乡的"变"说明了什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有关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

家境:家庭情况。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此指生活不安生,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情节结构,列出要点提纲。

《故乡》是一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我"也是虚构的人物要表达的是鲁迅的思想观点。本文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线索是: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情节简单重点分明。

四、主题思想:

本文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总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希望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感情。

附板书:

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原因: 卖屋搬家

【1-5】╲所见景象(萧索)及心情(悲凉)

  ↓

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

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6-77】╲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

 离故乡 ╱船上谈话

【78-88】╲"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重大问题研讨:

一、本文利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主题的?对比。通过对比看出变化,由"变"提示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一)人物之"变"

闰土的变化

人物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健康壮实 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饱经风霜 迟钝麻木苦不堪言 可悲的厚障壁 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杨二嫂的变化

20年前: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20年后:活像圆规、泼悍放肆、尖酸刻薄

(二)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三)"我"的心情之"变"(结合习题三)

对记忆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念,对现实的故乡无限悲凉、无限怅惘,理想的故乡需要需要追求、需要创造。

二、人物性格分析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是辛苦麻木的人。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是辛苦恣睢的人。

"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是辛苦辗转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学习小说的三要素: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1、第二段展示了故乡的萧条景象,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实写照。此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2、第六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我"的老屋的破落,起着烘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故乡的变化,启发人们思考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4、第八十八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二、议论的作用

1、第84段的议论,表达了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悲愤。

2、第86段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对新生活的向往。

3、第88段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的生活要靠奋斗。

三、关于小说中的"我"

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的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与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特点总结(含板书设计)

运用对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主题。

               故  乡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          ╱╲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 杨二嫂(豆腐西施  像圆规)杨二嫂  ↓

闰土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十七、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学习重点:

1、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2、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

性格的方法

3、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加上铜臭就更难相处了。今天我们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请学生阅读课文,按小说的一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结构。

(一)【1-4】 故事的开端--盼于勒

(二)【5-19】 故事的发展--赞于勒

(三)【20-47】故事的高潮--见于勒

(四)【48-49】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三、体会文章的主题

  这篇小说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赤祼祼的金钱关系,同时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四、解词

拮据:手头紧,经济景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放入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     物用。

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五、关于主人公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我"是线索人物,当然不是主人公,于勒也不是主人公,对于勒的描写以侧面描写为主,他的命运只是构成情节的需要,是为刻画主人公服务的。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以情节发展为线索

1、开端:盼于勒。故事发生的地点,抓住琐细小事,通过细节描写,渲染菲利普夫妇拮据的家境,同时于勒的挥霍把家庭陷入困境。

2、发展:赞于勒。在这一部分里插叙于勒的过去和全家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于勒的两封信改变了他在家中人心目中的形象,"流氓""坏蛋"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进一步成为"福星""唯一的希望"。于勒的信使老找不到对象的女儿也订了婚,把于勒的形象一步步扩大,为下文于勒跌入社会底舱变为"恐怖"受诅咒,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3、高潮:见于勒。写菲利普到哲尔赛岛游玩的原因。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写他们故作高雅,吃牡蛎的笑剧这是摆架子的高峰,也是他们不幸的开始,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把故事推向高潮。卖牡蛎的人竟是于勒--穷光蛋。多么希望不是事实,在惊疑之中向船长打听,判断得到了证实,至此,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爆发出了心头的怒火,发出了谩骂和诅咒,情节的发展出现了戏剧性高潮。

结局:躲于勒。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失望、沮丧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菲利普一家躲避于勒国,改乘其他船回家。

以上从情节上分析,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 从原因到结果

2、 从期望到破灭

3、 从悬念到结局

附板书:

          ↗ 盼 赞 怕 躲

        ╱     ↑ ↑

菲利普夫妇     ↖钱↗

对于勒态度      ↓ ↓     ↘

  原╲ 在美洲 不仅还钱 破产 可能回来

因  ↘嫌钱了 还要多给 无钱 花他们的钱

二、从小人物的生活辛酸分析:

                              姐姐没对象

菲利普一家     拒吃请客饭↖ ↑ ↗自己做衣服

辛酸的生活--→                钱

                      吃牡蛎情况↙↓↘哲尔赛旅游

↓                       买减价货底

于勒的挥霍

三、人物性格分析:

1、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唯利是图、可恨又可怜)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虚荣、势力,处处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鲜明的拜金相。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勒身世的三次变化,菲利普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对比,他们的小市民形象更充分的展现出来。

但夫妇二人性格又有不同,妻子比丈夫聪明有计,丈夫只是一句话,妻子对于勒的称呼有时甜得发腻,当在游船上发现于勒是穷光蛋时,夫妇表现不同,丈夫内心惊恐,神态异常,语无伦次,只会向老婆讨主意,妻子则遇乱不慌,果断带领全家人转移"阵地",脱离"险区"。

于勒: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和失败者。生活在小职员家庭中,他从小染上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恶习,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浪荡子,被驱逐到美洲,居然阔绰过一阵,但好景不长,后来破产,有家而不能归,最后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也值得同情,他的恶行和潦倒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我"是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若瑟夫,作品中其他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四、作者简介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最成功,被称为长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人生》《漂亮朋友》,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重视情节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布置作业

十八、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学习重点:

1、小说的悬念

2、艺术上的巧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歌颂纯美的爱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传说,圣子耶稣诞生时从东方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有三个贤人,他们就叫麦琪。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在西方人看来,圣诞礼物是最珍贵的。本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以"麦琪的礼物"比喻德拉夫妇在圣诞节时互赠的礼物,作者说"他们就是麦琪"表达了对男女主人公纯真圣洁的爱情的一种强烈赞美。

作者欧亨利,美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300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等。《麦琪的礼物》也是其代表作。请阅读。同时写出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

二、故事梗概

圣诞节就要到了,人们按风俗习惯总要互相馈赠礼物。这篇小说描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妻互相馈赠礼物的故事。他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衬,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来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个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主题:爱是至高无上的。

三、研读课文

了解其悬念和文章的结构

悬念:本小说之所以精彩引人,是因为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德拉拿什么买礼物,将会买什么礼物?杰姆拿什么买礼物,将会买什么礼物?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

人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德拉及其丈夫杰姆

德拉:有着让希巴女皇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的金发,可以想象她的美丽。她对贫苦平淡的生活心静如水,也没有表现自己的骚动。小说描写她无钱为丈夫买礼物的焦灼心情,她上街卖发买表链的急迫,回家后为了不让丈夫难过而精心修饰短发。这一切都深刻细腻地表现了她深厚诚挚的爱情,一头秀发美丽至极,但为了纯洁的爱情,她不惜一切,断然卖掉,买了金表链。

杰姆:小说正面描写不多,作者对她没有细腻的刻画,只是用"很消瘦,非常严肃"稍加润色,他为了纯洁的爱情也倾其所有,卖掉了祖传金表,以及回家后一系列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是一位体贴妻子,纯真善良的男人。

情节:小说开始作者反复强调和讲述德拉数"一块八角七分钱"然后用"房租、信箱、电铃、明片"等细节描写,突出他们家庭的穷困。

  不惜一切  圣诞节

德拉(美丽秀发)---→剪掉美发-→换金表链-→杰姆(无表)

↑↓      圣诞节            ↓↑爱    

杰姆(祖传金表)---→卖掉金表-→买来发梳-→德拉(无发)

倾其所有

特点:

1、精巧构思:悬念、巧合

2、丰富的细节描写

3、幽默风趣的语言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学习重点:

1、 了解古代的科举

2、 感知艺术形象 

3、 欣赏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封建科举时代流传有这么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正是如此。他寒窗苦读,直到埀老才中了举人,不想竟欢喜疯了,可见参加科举、黄榜得中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今天我们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范进的成名过程,了解范进醉心功名的丑态,欣赏作家的讽刺艺术。

二、关于科举

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1、 院试:也称童试,由县府、省主持地,及格者称为生员,

也就是俗说的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2、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由皇帝派官主持,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秀才,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所以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由皇帝在宫中大殿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必须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科举的内容,明朝后主要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措词要用古人口气,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用排比对偶同。这种考试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维和思想,而且只有走科举道路,才能获得功名利禄,对知识分子毒害相当大。

三、《儒林外史》及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共55回。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全书分若干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

作者吴敬梓,敬梓是名,敏轩是字,粒民是号,晚年又号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701─1754)安徽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吴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取秀才但也未曾中举,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变化,在与乡绅官僚交往过程中,逐渐看透了他们的的丑恶灵魂,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的真人真事作影子,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他故意把故事背景写成明朝。

四、有关字词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试考取县学为进学。并因此被称作秀才或相公。

屠户:宰杀牲口的人。

权变:临时变通一下。

作揖:旧时拱手行礼。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明白。

高中(zhòng ):指中举。

商酌:商量。

报录:报事。

乡绅:旧时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管待:款待

久仰:客气话,仰慕已久。

门生:弟子,学生。

一封:一包。

五、课文内容故事梗概:

1、范进进学圆回家,丈人胡屠户来庆贺,把范进奚落一番,教训一顿,范进只是唯唯连声。

2、范进想去乡试向丈人借盘费,又被胡屠户骂个狗血喷头。范进执意要去,瞒着丈人考试回来,家里已经饿了两三天了,又挨了胡屠户的一顿骂。

3、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只得抱了一只生蛋鸡到集市上去卖。报录的人来报范进中举,邻居找他回来,范进一看报帖,喜得发了疯。

4、众人议论给范进看病的方法,有人提出找他平时最怕的人打他的嘴巴,胡屠户在众人的劝说下,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个嘴巴,治好了他的疯病。

5、范进回家后,张乡绅来拜会他,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6、范进送了几两银子给胡屠户,胡屠户千恩万谢笑迷迷地去了。

课文标题为"范进中举",可以说"中举"为范进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中举前后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判若两人,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中举为界可以划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一12】写范进中举后喜得发疯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一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①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经常挨饿"老人家每日小饭菜,想也难过""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向丈人借盘费,报帖来前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抱只下蛋鸡到集市上去卖。

②社会地位卑微。范进考中了秀才,丈人还教训他,奚落他是个"现世宝",对这些"范进只是唯唯连声"借盘费时骂个狗血喷头"一中啐在脸上""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考取秀才是宗师看你可怜才送与你的"面对胡屠户的辱骂范进不敢回一句嘴。胡屠户只不过是个杀猪的,对中了秀才的范进要骂便 骂,想训就训。范进在社会上还有何地位可言?另外,范进如此贫寒,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接济他。

第二部分:【3一12】写范进中举后喜得发疯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①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得知真的中了举后却发疯了?课文是如何描写他的疯态的?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达到如痴如狂、不顾一切的地步,但他大半辈子屡试不中,穷困落魄,家境贫寒,忍饥挨饿,受人辱骂,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所以一旦中举,功名利禄突如其来,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的梦想突然实现,这种强烈的思想意识上的反差使范进一下子惊喜得反映不过来,理智失去了控制,先是"往后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继而拍手大笑,向外疯跑。范进中举喜疯,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课文第五段,描写范进的疯态,先写昏厥,不省人事;次写疯跑,吓人一跳;三写跌倒,一脚踹在泥塘里;四写疯跑上集,鞋都 掉了一只。贯穿疯态始终的是他拍手自笑,重复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再辅以披头散发,满脸污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形象描写,把范进中举因喜而疯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而中举的报帖犹如平地一声雷,不但喜疯了范进,也惊动了众人,课文通过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的变化来表现因中举而给范进带来了巨大变化。

A、胡屠户一反常态,对范进极力恭维奉承。拿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庆祝。"天上的星宿""才学高品貌好"给范进扯衣皱"老爷回来了"中举后的范进在胡屠户眼里再也不是"尖嘴猴腮"的"现世宝"而是才貌双全、地位显赫、使他增光后半世有依靠的贤婿老爷。

B、众乡邻不请自来。对范进主动关心,范进中举前忍饥挨饿无人接济,中举后主动关心,极力帮忙。报录人来了,范进不在家,有人主动去找,疯时,主动跟着,给范进拾鞋,主动商量治疯病的方法,主动拿鸡蛋的、背斗米的、捉两只鸡的、搬桌子的,这些乡邻之所以关心范进,是因为中举后的范进在他们眼里再不是穷书生,而是有权势的老爷了。

C、张静斋假冒兄弟。对范进极力拉拢。张乡绅早已中举,又做过一任知县,家中富有,对中举前的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装得像是才认识似的。写好大红帖亲自坐轿来访,主动和范进攀亲。"亲切的世兄弟""如至亲骨肉一般"不仅送了银子还送了房子。张举人为什么对范进这般亲切,就因为范进中举后地位和他相仿,把范进拉拢住了,他就可以攀附范进的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可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可以相互勾结欺压百姓了。

课文就这样通过范进在别人眼中地位的变化,表现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的。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人物形象分析

1、范进。是西本文着力描写的中心人物。他是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辈子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了举人,他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人接济他的,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也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是十分粗野和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态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的一打一骂治好后,他回忆疯颠的情形,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清,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人物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是典型的"丑"。

2、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中举前的范进被他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教导,向他借盘费被他骂个狗血喷头。范进中举后,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送肉送钱作贺礼,称范进为"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3、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活画了这个举人老爷的威风,他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如至亲骨肉一般"送银子送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的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二、主题思想

课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三、写作特点

1、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范进、胡屠户、张静斋)

2、运用夸张对比的地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喜得发疯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古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作品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这个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前       中举      后

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    拿蛋送酒的背米捉鸡的

饿了两三天两眼看不见    搬桌送椅的想法治病的

乡试无盘费现世宝      称兄连谊的送银赠房的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才学高品貌好天上星宿

           对比

                  (强烈讽刺)

20、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学习重点:

1、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2、人物触景生情、因情入景

3、张继的一夜无眠最终有了《枫桥夜泊》不朽的诗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想像是写作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现代的人是如何知道古人想什么,靠的是想像。现代作家张晓风跨越千年的时空,为读者撰写了《不朽的失眠》这样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朗读,仔细思考看作者究竟是想说什么。

二、学生朗读课文

1、有关字词

沮丧:灰心失望

轻疾:轻快迅疾

啮噬:咬

凸现:分明的显现

衬底:陪衬底子

贴缀:粘贴点缀

意兴阑珊:兴致将尽

2、标题:由落榜的失眠写出了不朽的诗篇

三、理清课文线索

羞愧沮丧--忧伤失意--验伤写诗

四、课文结构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分三部分

(一)、【1-2】写张继落榜羞愧沮丧

(二)、【3-15】张继夜宿苏州忧伤之中写下了《枫桥夜泊》

  1、(3至9)夜晚在苏州江畔万分忧伤,后来为自己验伤。         2、(10至15)眼前深秋夜景激起了张继的共鸣写下名诗。       

(三)、【16-17】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主题:

  一时人生的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艺术的永恒才是不朽的,值得人们为之追求。

特点:

  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描写紧密结合

内容研讨:

一、第一二段的内容是写什么?写张继落榜和他的心情。

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为何?感到无比的羞愧沮丧。

三、第七段修辞手法?张继的心情?

  比喻修辞。以劲风中的残灯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却落个落榜的结果而极度忧伤的心情。

四、第十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有何作用?

  月亮西斜,意兴阑珊,暗淡,乌鸦啼叫,粗嘎嘶哑;霜结千草,星星零绝凄绝。写的是船上的感受,一片暗淡凄清阴凉的景象。衬托张继极度忧伤的心情。

五、最后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高度赞扬了张继的好诗《枫桥夜泊》,表达了作者的看法,揭示了主题。

张继在这次科考中失败了,回家的路上自然是一路落寞,夜不成眠,放肆忧伤,真情一发,即成千古绝唱。后来在唐朝天宝十二年(753)考中进士,但后来的诗都没有《枫桥夜泊》著名。

附板书:

 羞愧沮丧--→忧 伤  失 意--→验 伤 写 诗

 科举落榜  琼林宴上无一角度次  月落乌啼霜结千草

       来到苏州又触动愁情  江枫渔火对愁难眠

       夜深人静而放肆忧伤  夜半钟声撞击心坎

          彻夜未眠    彻夜未眠不朽诗章

记住: 艺术是永恒的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范进中举》《不朽的失眠》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2.范进中举教案模板

3.《范进中举》课件

4.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5.范进中举的阅读答案

6.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7.范进中举读后感精彩范文

8.范进中举读后感三篇

9.《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10.我的叔叔于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