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

发布时间:2016-9-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nemo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徐勣又被赐姓李。

  在徐敬业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采访骆祥发:(骆宾王)当时的文章有很高的声誉,政治上很不得志,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因为他性格比较耿直,敢想敢说,因此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的排挤,所以他做小官几次被罢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终不减。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私下找他,马上就去了

  面对大唐的现状,骆宾王内心波澜起伏。

  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采访骆祥发:把内心的悲愤情感在讨武檄文中抒发出来,才高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总爆发。 短时间内集中十万***,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号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非常辉煌的,正因为他这篇檄文传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应当是双璧。

  公元六八四年农历十一月,起义军与朝廷***决战于扬州下阿溪全军溃败。

  这天晚上,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徐敬业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个场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围绕着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史学界众说纷纭,而这一谜团也成为千古未解之谜。

  作为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一直对骆宾王的下落之谜十分关注。他试图从骆宾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这个谜团。

  然而有关骆宾王的生平记载很少,史籍只是对他扬州兵败后的最后时刻有寥寥数语的记录。

  骆祥发只好从骆宾王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骆宾王交友很广,在与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问这样的诗人。宋之问因为排行第五,又被称为宋五之问。

  但是,骆祥发并没有从诗文中找到丝毫线索,就在这时他从唐朝的一位小说家身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张鷟, 唐朝小说家,他在《朝野佥载》中明确写到: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

  张鷟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这个说法也许比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记载来得可靠。因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都晚于张鷟的《朝野佥载》。

  据史料记载,王那相叛变是在徐敬业一行停舟山畔的时候,叛变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因为事情来得突然,徐敬业一遭暗算,其他的随行者在混乱中纷纷跳水逃生,这些人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有的逃跑了。

  采访骆祥发: 张鷟这个人是一个笔记小说家,他喜欢写那种,听到的稀奇古怪的新闻,他都记录下来。那么他可能听到那天晚上失败,逃亡的路上,那天王那相叛变的时候,可能骆宾王已经跳水了,那么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把它记下来了。

  张鷟的记载恰好和《资治通鉴.考异》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资治通鉴》中这样写到:“伪将王那相斩之(指徐敬业)来降,余党赴水死”,说明当时在慌乱的场景中,的确有很多人选择了跳水逃生。

  骆祥发判断,骆宾王跳水而死的说法,很可能就来自当时的脱逃者之口。

  一代诗人就这样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结束了曾经辉煌的生命,张鷟不禁感慨万千这让他想起了骆宾王曾经写下的著名歌行《帝京篇》。

  采访骆祥发:帝京篇是骆宾王在诗歌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骆宾王(这个作品)当时被称为绝唱,在长安一带,因为帝京篇是绝唱,那么在初唐声望很高。

  写这首长篇歌行时,刚刚从大漠边塞从军回来,虽然这已是他第三次回到长安城,四年一别,他还是震惊于长安的繁华。

  亲眼目睹了大漠将士的出生入死,他无法平静于达官贵人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在《帝京篇》中他入木三分的描写了这种浮华。

  采访骆祥发:这个写了以后骆宾王笔锋一转,“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意思是,警告这些统治者你们不要忘乎所以,风浪一起来的话,很快可能就完了。他给他们敲警钟,结果张鷟说他自己讲到了自己。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这两句诗本来是骆宾王用来警告王公贵族的,张鷟认为它却成了骆宾王的谶语。

  虽然骆宾王投江而死的传闻更多的带有小说家的浪漫猜想,但是张鷟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骆宾王有可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投江。

  采访骆祥发: 因为他说投江而死,投江而死不一定是死,也可能逃生了,再加上骆宾王十岁之前住在义乌老家,那个地方叫骆家塘,他村子门口就是一口大塘,边上是义乌江,那么他小的时候肯定游泳,水性肯定懂,所以那天晚上他跳水而死,有点水性,又靠在山边,逃出的可能性是很大。

  骆祥发的推断很快在唐朝另一个人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

  郗云卿是中宗复位后奉诏搜访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他与骆宾王同时代,但比骆宾王稍晚。他在奉命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明确提出骆宾王逃遁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张鷟和郗云卿既然都是和骆宾王同时代的人,为什么会说法不同呢?到底谁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呢?骆宾王到底是死还是逃亡了呢?

  公元705年,扬州事件落下了帷幕,刚刚复位的中宗却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采访骆祥发: 当然中宗复位是依靠利用武则天身边的人,宰相张柬之带领羽林军进去,进了宫里面去,强迫武则天退位,那么才恢复中宗帝位。所以他一登位以后,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总不好去彻底否定她,所以她这个面子还是要考虑。另外一方面许多人是拥护他的,没有这许多人拥护,他是恢复不了帝位,所以这样的话,这方面他要照顾,所以他一登基以后,一复位以后,他就下诏(把)徐敬业的祖父李勣的坟墓,重新给他恢复。那么派郗云卿去搜求骆宾王诗文,表面他没有宣布骆宾王平反,实际上这是一种平反。

  郗运卿穿过街巷,去寻找当年的扬州事件的参与者。他不知道经过武则天的镇压,他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活下来,他担心即便他们真的幸存下来,是不是敢于开口让他了解到扬州事件的真相?

  采访骆祥发: 中宗复位是公元705年,那么他被他皇后韦氏毒死是在公元710年。所以他在位时间只有五年时间。那么他命令郗云卿搜求骆宾王诗文也在这个过程里。推理的话,应当他复位以后,郗云卿去搜求(诗文),所以真正离开扬州兵败这个时间,二十二、三年吧。

  二十多年的时光流转,扬州事件的亲历者可能还活在人世,中宗对待扬州事件的态度,让郗云卿有可能启开历史的尘封之门。

  采访骆祥发: 所以他接触了这许多人当中,很多都是同骆宾王同时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扬州兵败以后,许多人都是目击者,甚至是亲历者,他得到了骆宾王逃亡的信息。

  就在这时候,骆祥发突然发现了郗云卿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插曲。他发现,郗云卿最初也认同了官方“伏诛”的说法,但是后来又改变了看法。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骆宾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骆祥发在宋代藏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里找到了答案。

  陈振孙在书中讲到,郗云卿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来有两个版本的序言,最早的一个版本郗云卿认为骆宾王是被官方诛杀的,后来的一个版本则说骆宾王逃跑了。这两个不同的序言,前一个简短,后来的就长了,而且有详细的叙述。

  采访骆祥发:在我看来,郗云卿提出来这个观点,他原来是那个观点,现在改变了这个观点,中间这个改变肯定会有些根据。因为他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他改变这个观点应当可信。

  这样一个意外的发现,让骆祥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郗云卿否定官方“伏诛”的说法和当时流传的“投江水而死”的传闻,一定是他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得到了可靠的线索,从而明确提出骆宾王逃亡的观点。

  周智,作为浙江於潜一脉骆姓的外甥和女婿,他和骆祥发一样陶醉于骆宾王的生死之谜。周先生试着从骆宾王的为人、性格入手,他发现骆宾王兵败后逃遁并非没有可能。

  采访周智: 扬州兵败以后,他为什么能逃得出来,就是因为他秉性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再则他的朋友也不少。

  骆宾王出生的地点,据《义乌县志》记载,是在县东一里的骆家塘,他从小就擅长赋诗作文。七岁时的一次小露锋芒让其祖父和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采访骆祥发:传说有一次,祖父的一个老朋友来了,他同老朋友说,我这个孙子怎么聪明,那个朋友开始以为祖父好像是对自己的孙子过分的喜爱表露出来,不太相信,所以饭吃好以后,两个人,祖父带这个朋友去到外面走走,骆宾王也跟去了。这个朋友走到骆家塘那个塘边上,看到许多白鹅在那里戏水,那个朋友他说他祖父不是讲他很聪明吗,所以他想考考他,就捂着他耳朵,说你能不能够根据前面白鹅戏水的情景写一首诗,骆宾王举目看了一下,很快用清脆的童音朗诵出来。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相关文章:

1.《月球之谜》课件

2.天火之谜教案

3.生死对决情感语录

4.天火之谜优秀教案

5.月球之谜精品教案设计

6.生死契约(随笔)

7.《生死胡杨》阅读答案

8.生死存亡成语解析

9.

10.唐朝有关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