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图片》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图片两组》教案

编者:daxia2010

一、 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文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和平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欣赏图片。

三、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 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战争片吗?其实战争不仅有正义、力量、勋章这些浪漫内容,更有屠戮、鲜血、死亡这残酷的一面。今天我们 一起来鉴赏6张图片,让我们对战争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那么如何来准确解读这些照片呢?

二、课文讲解:第一组照片。

(一)第一张图片:

1、图片文字提示:首先阅读图片提示(一位同学朗读文字部分)。通过阅读提示,了解了哪些信息?我们了解了照片的时代背景(淞沪战役)、图片内容(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图片的意义(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日本轰炸城市,杀戮无辜平民的罪行,唤起了世界亿万人的正义感。)。

2、看图片:首先看背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接着看画面的中心,镜头的中心往往是最令摄影师震撼的素材--哭泣的小孩,看到这个孩子大家是否觉得痛心?他身上集中了引起我们同情的若干元素,我们看见,他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他受伤了;我们听到,他哭喊呼唤着亲人;我们想到,他可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他孤苦无依,他的前途没有人知道。

(二)第二张图片:

1、过渡语:在战争中有些人死去了,有些人虽然活到了战争胜利,但是战争留给他的是一辈子的身心的创伤,让我们来看第二张图片。

2、请两位同学解说这张图片。然后作评价((背景,空旷的飞机场;中心:一对拥抱着的夫妻。)。

3、鉴赏本图的要点,在于把握住细节:扔在一边的拐杖,站立的一条腿,拥抱的一只胳膊,这一切告诉我们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什么。他出征的时候是迈着矫健的军人的步伐,归来时却要借助拐杖。在和妻子拥抱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是战争夺去了他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正常动作啊。可见战争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4、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我引导:第一幅图片中的受伤孩子是被侵略国家的人,而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国家的军人。通过我的提示,你该想到了吧?是不是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啊?)

(三)第三幅图片

1、过渡语:战争就是这样残酷,今天踏上了战场,明天就不知道能否还活着,因此战争年代的离别总是这样让人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就像第三幅图片中正在生离死别的父子。

2、在这幅图片中,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揣测人物的心理。父亲一手紧紧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的。孩子在痛哭,父亲辛酸的表情告诉我们在哭,在心里哭泣。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可能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了。

(四)第四幅图片

1、过渡语:确实,战争留给孩子们的痛苦确实太多了,特别是对他们心灵的戕害是一辈子也难以抹平的。

2、请大家为第四幅图片写一段解说词。三人合作,推举一位朗读。(集体的智慧)

3、教师的补充:这是一幅特别的图片,特别在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表情怎样?

是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如果同学们在回答第四幅图片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时候,我要反问:你怎么看出他是恐惧的,说出你的理由?我要引导:如果他的表情是恐惧的,那他为什么会离着这些尸体这么近呢?再看他所迈的步伐,为什么会是很小呢?如果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你会很从容的迈着四方步吗?我想你们一定会是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或者要快步走,对吗?再看小孩子,他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

答完这个题,我又有了另外一个题目:那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害怕呢?也就是说这对这个小孩的童年记忆会有什么创伤呢?(是不是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总结:看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他们的这一切。所以你们厌恶战争吗?你们珍惜和平吗?是的,这是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当和平来到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的身边,人们该是何等的欣喜若狂呀!下面我们看第二组照片。

三、课文讲解:第二组照片。

1、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从图中看出共同的细节是什么?笑容,是冬天过去后春天一般的笑容,是像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

2、第一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们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3、第二幅图片: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须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要注意一个细节,黄面的左上角有两位军人在注视着他们。

好,看完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已经注意到了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那军人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首先是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再者呢?是不是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

4、那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四、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一组图片是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表现人们庆祝和平,那联系起来,就是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五、总结鉴赏照片的方法。

1、过渡语:这节课除了对战争和平有了新的认识外,还应该有个收获,就是鉴赏图片的方法有哪些呢?

2、鉴赏图片的方法:结合图文,了解背景;抓住中心,品味细节;感官参与,换位想象。

六、作业:看屏幕的图片,写一篇作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两组图片》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2.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4.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5.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8.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9.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0.《为学》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