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 过程与方法
1、 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学习第一首《使至塞上》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 2.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学习第三首《无题》
师:请大家打开书,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李商隐的《无题》诗。生大声或小声读诗,有人最后一句读错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有两个字需要注意。看最后一句:“为”读wei4,替的意思。“看”读kan1,尝试的意思。
学生在书上注音
师:好,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诗,然后告诉我,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学生再读诗。
师:谁能说说,这是一首什么诗?――生1:离别诗。
师:生1是从内容上来说的。你应该把句子说完整。――生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生2:律诗。――生3:写在夜里的离别诗。
师:生2是从形式上来说的。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生3说了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夜里。(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这里有一句:“夜吟应觉月光寒”。所以是夜里。 众生纷纷:不是夜里。一生小声说:是春末。
师:哦,有一个同学说是春末。你怎么知道?
生4: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揣摩一下,告诉我你哪一句读不懂。――生读书。
生7:第三联我不懂。
师:读一读。
生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我不知道“晓镜”“夜吟”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么? ――无人举手。
师:没人举手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夜吟”的“夜”指?(夜里)。“吟”指?(一生答“呻吟”。众笑。)
师笑:呻吟?夜里病了呻吟?“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
生8: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众生点头。
师:是啊。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9: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啊?
生10:相思苦啊。
师:哦,相思令人老。如果说“早上照镜子发现因相思白头,晚上吟诗又因寂寞孤独而觉得夜凉如水。”那么这是从诗人这角度说的。都是说男主人公的感受…… ――生11举手。
师(对生11):你想说什么?
生11: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双方都说了,很……很……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师:“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可以,你们觉得那种理解更好些? ――众生:第二种好些。
生12:我不明白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是说男女恋情么,怎么会出现蓬山这样的海上仙山呢?另外,“无多路”指的是否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师:是啊。谁明白?
生13:蓬山,课下注释说是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所以这里应该不是实指,应该是女方住的地方。“无多路”不是没有多少路,应该是没有多远的路。这一联应该是说我们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青鸟殷勤的传递消息。
师:是啊,虽然不能见面,但是有消息传递,聊胜于无。 ――众生笑。
师:可见这是一句宽心话。
生14: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传递消息呢?
师:相距近就一定能看得见么?大家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很近,也“相见时难”呢?
生15:那只有女主人公被拘禁了。
生16笑:还可能男主人公被拘禁,也可能是俩人都被拘禁。
师:拘禁这词说的有些重了,可能只是说两个人没有自由之身吧。 ――众生点头。
师:这里还有另外的意思,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师:还有那些句子看不懂? ――生无言。
师:那就是说没有了?好了,请同学们读两遍诗,然后齐声背诵。之后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句诗,并说说为什么。
众生读,然后齐背。
师:你喜欢哪一句呢?给我们做一些赏析。谁先来? ――无人举手。
师:那么,钱坤试试吧。(钱面有难色)没关系,抛砖引玉,你就当那砖好了,鉴赏不好没关系。
钱:我说说题目行么?
师:可以。
钱:这题目好,让人有想象的余地,既可以指男女恋情,有可以不止这些,余味无穷。
生17:人到了百感焦急之时,恐怕也是无话可说的。
师:是啊,李商隐写的无题诗是最多的,这里面显然有他难以言说的身世之痛。另外提醒大家,提到这首无题诗时要说,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这样人家才明确。
生18:我还是觉得最后一句好,蓬山,是海上仙山,有虚无缥缈的特点。
生19:还是被隔绝的,有大海相隔。开头就有照应:“相见时难”。
师:大家提醒了我,这句诗从情感上来看,也是很内敛的。我们看,全诗写的是相思,什么样的相思?你能下个定语么? ――生20:苦的。 生21:痛的。
师:说成语。 ――生22:痛不欲生。 ――众笑。
师笑:为什么发笑?
生:太过了。
师:好,那再想。 ――生无言。
师:相思到老,是不是可以说:“刻骨铭心”?(众生点头)。但是最后一句并没有让这种痛苦一直宣泄,反而说:“蓬山此去”毕竟“无多路”,还有“青鸟可以”殷勤为探看”。 ――生23:是自我安慰。
师:也是劝慰对方。
师:有同学喜欢其他几联么?
生24:我喜欢第二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两种实物来比喻深厚的感情,写的是感情到老都不变。还有谐音的用法。
师:鉴赏得当,这两句诗确实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表达忠贞不渝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这两句在句式上也是对仗的。
生25:我喜欢第一联:写景的句子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情景交融。
生11:我觉得“晓镜”这句好。写尽了两个人离别后的痛苦。
师:这痛苦是正经历的还是尚未到来的? ――生纷纷,有的说正经历的,有的说是将来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1:“应”应该是,所以是推测,是将来的。
师:我们以前学的古诗也有现在预想将来情况的,还记得么?“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齐:“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哪句预想将来? ――生:后两句。 师:其他的诗句大家可以下去自己鉴赏。下课。
第二课时
学习宴殊的《浣溪沙》
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 思考:
①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②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③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④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⑤本词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课型:新授 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课后反思:本节课除了沿用原来的教学理念:朗诵感悟诗词,还做了另一个大胆的尝试,开展阅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没这样上过,对学生同样没接触过,当时还有些害怕,怕学生接受不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的很投入,从诗歌的表层,自然的直入作者的内心,考虑问题比以往更灵活。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 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2.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4.《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6.关于唐诗五首的教学设计
9.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背影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