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修改病句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06-07高考复习  赵孝云的教案、学案5

辨析并修改病句3

 (四)结构混乱

在语言表达中,两种以上的结构纠缠不清者,叫做句子的结构混乱。常见结构混乱的语病主要有以下4种:

(1)句式杂糅

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将“受”改为“为”或删去“所”)    

②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2002年全国考题第6小题)  (在“栏目”后加“是”或将“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

(2)藕断丝连

即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部分的开头。如:    

这次网络培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2000年全国考题第5小题)(删去“也参加了学习”)

(3)中途易辙

即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如:

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了一起,可改为“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4)反客为主

即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如:

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村主任他先当上了,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上半句还没有说完,句外的“村主任”当上以后的报复行为就开始了,可改为“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他,就先当上村主任了,接着,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    

(五)表意不明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言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的错误。常见表意不明的语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指代不明    

①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我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指哪种主张不够明确,可把后一个分句改为“我同意前一种主张”或“我同意后一种主张”)

(2)缺乏交待    

①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在医院工作的是“她”还是“她的女儿”?)    

②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个老人下了车,手里提着一个黑皮包。(谁提着黑皮包?是张原还是老人?)    

(2)产生歧义    

关于语言的歧义问题,比较复杂,下面简单列举歧义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语音歧义    

由重音、轻声等造成的歧义,称为语音歧义。    

如:一个月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视机。    

  a.一个月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视机。(太少了)    

  b.一个月就生产了五百台电视机。(不少)    

再如,他想起来了。(a.他想起身了。b.[某一件事]他想起来了)“起来”读成“qǐlái”就理解为a;说成“qǐlɑi”就理解②语汇歧义

由词或词组的多义而产生的歧义,称为语汇歧义。

如: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年轺学科带头人”具有多义性: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年轻学科的蒂头人)

再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6小题)(“看不上”具有多义性:轻视/无法收看到)

(3)停顿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十五日前去汇报。(a.本月十五日/前去汇报。b.本月十五日前/去汇报)

(4)语法歧义

  由语法结构的不清或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称之为语法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由动词的施动方向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a.这个人不认识校长。b.校长不认识这个人)

  ②由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③由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

  对厂长的意见(a.对厂长的/意见。b.对/厂长的意见)

再如: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2003年全国高考第6小题)(“对报案人”还是“对坐视不管”不清)

④修饰两可而造成歧义

a.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佳作。(“站在龛里”作定语,可以修饰“小童”,也可以修饰“老人”,造成歧义)

b.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薪的起色。(“几个”既可以修饰“学校”又可以修饰“领导”。或将“个”改为“所”,或将“几个”移至“领导”前)

(六)不合逻辑

吕叔湘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是实际上等于‘好热闹’;跟这相反的是‘好容易’,它不等于‘很容易’,反而等于‘很不容易’。又如‘除非你去请他,他才肯来’表示这个条件不存在,那末底下只能说‘不来’,可是大家都说‘他才肯来’。又如‘他的北京话比我好’,话怎么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又如‘在我没来北京以前,我以为一定很冷’,既然‘没来’,就谈不到‘以前’、‘以后’。应该说‘在我来北京以前   

(3)否定失当

一句话里用两个否定词,就含有肯定的意思,譬如“未尝不可”的意思是“可”,“无孔不入”的意思是“有孔皆人”,“不无可议之处”等于说“颇有可议之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等于“大家都相信"。假如连用三个否定词,就又变成了否定。

例如:

①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反问句本身就是一重否定,再加上“否认”和“不”意思成了否定)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去掉“不可”)

③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去掉“不”)

(4)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

①所以院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教学能否因此而更顺利的改造。

②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③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①“原则”是一面性的,“能否……”是两面性的。应该说“原则是使教学能够顺利的改造。”②“条件”是一面性的,“财产多寡”、“门第高低”是两面性的。这句话可以改作:“青年男女选择自己的伴侣时,不再计较对方财产多寡,门第高低,而……为条件。”③“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恐怕是“干部是否深人群众”的意思。

(5)强加因果

①4月1日起,银行实施储蓄实名制,从而杜绝了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实名制”对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有遏制作用,不能杜绝)

②因为他注重体育锻练,所以语l文学习一直不好。(“注重体育锻练”与“语文一直不好”,没有因果联系)

③特大贪污犯潘某对记者说:“我由于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所以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与“走上贪污犯罪的道路”无因果联系)

(6)以偏概全

①张海迪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顺境更能出人才,故以偏概全)

(7)不合事理

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葫芦岛上保留的一片热带雨林中,有一株胸径20厘米左右的树长在林间道路两旁,为“绞杀榕”所杀。(“一株树”不可能“长在道路两旁”)  

(8)其他    

①这个问题好办,甲队干也行,乙队干也行。(模棱两可)

②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或许要碰钉子。(必然判断误为或然判断。可将“或许”改为“一定”)    

③不论什么人,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成才。(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误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改为“……只有……才”

④这开在中流砥柱上的唯一一朵黄花,它是从石缝里钻出的花,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先后颠倒后三分句应选写“种”,再写“花”,最后写其象征意义。)

⑤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主客倒置,应将“今年”和“去年”对调)

   修改病句六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成分赘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用语哕嗦的)、调(不搭配、不照应的)、折(句式杂糅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能增删,能改一处解决了的,决不能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辨析并修改病句3(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修改病句课堂教案

2.辨析并修改语病的教案

3.学生修改作文评讲教案

4.小升初语文考试题型:修改病句

5.早教中心亲子课程教案

6.《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7.演讲稿的修改顺序

8.九年级作文修改教案

9.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10.歌颂教师的演讲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