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约812 -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 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品评】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 “ 早行 ” 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 客行悲故乡 ” 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 “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并反问道: “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 (《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 音韵铿锵 ” , “ 意象具足 ” ,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 “ 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 ” 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 “ 闲字 ” ,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 “ 提掇紧关物色字样 ” ,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 “ 鸡声 ” 、 “ 茅店 ” 、 “ 人迹 ” 、 “ 板桥 ” 都结合为 “ 定语加中心词 ” 的 “ 偏正词组 ” ,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 “ 鸡声 ” 一词, “ 鸡 ” 和 “ 声 ” 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 “ 茅店 ” 、 “ 人迹 ” 、 “ 板桥 ” ,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 “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 鸡声茅店月 ” ,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 “ 早行 ” 了;然而已经是 “ 人迹板桥霜 ” ,这真是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 “ 意象具足 ” 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 “ 明 ” 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 “ 早行 ” 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 凫雁满回塘 ”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 杜陵梦 ” ,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 “ 客行悲故乡 ” 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 “ 槲叶落山路 ” ,心里想的是 “ 凫雁满回塘 ” 。 “ 早行 ” 之景与 “ 早行 ” 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理解诗意

(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心系长安的心情。)

   (2)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在诗句的构成上有何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举出一例即可)                             

    这两句均为三个名词的并列,无动词,属一个意象的组合。我们接触过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

乡思离情诗句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生平简介】梅尧臣  (1002-1060)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试不第,26岁时以叔父梅询门荫补为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主簿。河阳距西京洛阳很近,当时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为西京留守,身边聚集了如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和尹洙等知名文人,梅尧臣与他们往还,很受推重,并与欧阳修成为莫逆之交。其后又知建德、襄城等地,困顿州县之间达十余年。皇礻右三年(1051),才由大臣屡谏宜在馆阁,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礻右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推举他为参详官。嘉祐五年为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同年四月卒,年五十九。

    梅尧臣一生辗转于清贫穷困之中,却留下诗篇2800余首。早年曾受西昆派影响,后来由于关心现实,诗风逐渐发生变化。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以兴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反对浮艳空洞的西昆诗风。《伤桑》、《田家语》、《小林》、《陶者》等作品关心农民的命运,对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表示由衷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残酷迫害提出悲愤的控诉。尤其是《汝坟贫女》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的批判精神,通过一个贫家女子的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历来传诵不衰。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的著名论断,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清新古淡的艺术境界。写出了《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考试毕登铨楼》等山水风景名作。如《鲁山山行》云:“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意境独特,意新语工。欧阳修曾评其诗“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六一诗话》),高度概括了梅诗的主体风格特征。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同时,梅诗亦时有矫枉过正之处,显示出质朴古硬、文采不足的倾向。清人吴之振论其诗为“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剥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宋诗抄宛陵诗抄序》),事迹见《宋史》卷443,《欧阳文忠公集》卷33《梅圣俞墓志铭》;《宋史新编》卷170,《东都事略》卷38,《宋元学案补遗》卷4亦收有其小传;元张师曾编有《宛陵先生年谱》一卷,见清道光夜吟楼刊《宛陵集》。(郑永晓)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解说】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却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一声鸣叫,告诉诗人有住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3.理解诗意

(1)诗中用        字明写山野的静,又用                   等词句暗写山野的静。

(幽;霜落,熊升树,鹿饮溪,一声鸡。)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4分)

答:                                                                   

(本诗写山行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颈联写的是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田野很静,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的“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无人能问,“鸡声”是以声写静(以闹衬静)。)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2.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写作梦》教案

3.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夏天和冬天》教案

4.《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5.《哪儿去了》冀教版教案

6.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

7.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

8.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9.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