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蜕尘埃之中 浮游万物之表
--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
教学目标
1.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2.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3.初步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启发点拨
课前准备 了解王维并搜集几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自由品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一下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
板书:山居秋暝 王维
二.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1.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
2.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3.初步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指导阅读:
1、学生齐声背诵全诗;
2、指导诵读:停顿/重音/语气/气势
(1)、朗读节奏(五律一般的节奏为221或者212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乡村的恬静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结尾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学生单独朗读、分小组读,注意体会情感。
五.整体感知:
(一)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
(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二)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其状物写景有何特点?
明确:意境:空幽、清新;宁静、雅洁(写景)
平和、安乐(写人)
分析过程:
(1)空幽、清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关于“空” 】
教师设问: “空”是指山上真的空无一物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点拨:那是什么意思呢?王维的《鸟鸣涧》还有写“空”的诗句,我们能背诵吗?
学生背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教师启发:山间至少还有桂花,有鸟,显然这里的空也不是指山上空无一物。那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反衬出山的“空幽宁静”。
教师明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显然这里“空”不是实指山上真的空无一物,而是人内心的投射。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有“空”,都有表达“空幽宁静”的意思,但是也各有侧重,“空山新雨后”的“空”还有空旷辽阔的意味,而“夜静春山空”的“空”重在突出幽静。
【关于“新” 】:
教师设问:我们再来看“新雨”,什么叫新雨啊?
学生回答:刚刚下过雨。
教师启发:很好,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也有一句写雨的诗句,我们能一起来背诵出来吗?
师生齐背:“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启发:无论是“新雨”也好,还是这里的“朝雨”也好,都给人什么感觉啊?
学生回答:清新。
(2)宁静、雅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教师启发:大家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境界?
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用诗化的语言把这两句话的内容再现或者说是描绘出来,我们再来体会看是不是更容易一点。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带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大家找到一点感觉了吗?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我们称之为“空明、雅洁”。
(3)平和、安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我们说这首诗歌既写了景,也写了人,而且人也是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这首诗歌的意境还要结合第三句来分析。那么这里营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学生发言:
教师启发:我们同样请同学来用诗化的语言把他描绘出来。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少女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沐浴着这月色,飘荡在这荷塘。
我们大家找到一点感觉了吗?
学生发言:
教师启发:哦,大家还是没有感觉。“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我们刚才说这是一幅“乡村人居图”,那么你先告诉我这里写出了一种怎么样的生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很好,显然,我们也当然可以说这里营造了一种“平和、安乐”的意境。
我们刚才分析了意境,我们这里再来看看这首诗歌写景的特点。
教师启发:我在这里提示大家,状物写景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知道什么叫写景角度吗?
学生回答:不知道。
教师明确: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这里的远近高低就叫角度。好,大家可以举手回答。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 写景特点:(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远近结合:明月松间照(远),清泉石上流(近);
上下结合:明月松间照(上),清泉石上流(近);
冷色调和暖色调结合:明月--白--(暖色调);
山石--黑--(冷色调);
总结:(投影、幻灯片)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
(三)体会感情:
(投影)尾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结合前面的理解,谈一谈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发言:
教师启发:(1)我们怎么“披文以入情呢?“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家先看课文注解,抓住“随意”这个词和王孙自可留这个典故。你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学生回答:热爱田园生活,隐居山林的愿望。
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2)我们说一般而言,写景的诗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从刚才我们对写景的分析之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寄托了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对宁静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3)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课前我让大家收集王维的介绍性文字,大家看看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投影:幻灯片9--10)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投影:幻灯片11)
a.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b.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c.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d.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e.(间接)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五.延伸拓展:
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结合《终南别业》、《酬张少府》或者《过香积寺》,体会其与《山居秋暝》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提示:可结合整首诗,也可结合某一句或者一个感受特别深的词语进行赏析。
(投影):
(一)终南别业 (二) 酬张少府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三)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合作探究
设问:这三首诗与刚才我们鉴赏的《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你的认识和感悟,小组长做好记录,等会我们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大家可以谈你对其中某一首诗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这三首诗中某一个名句的理解,当然总体上谈你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认识也行。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师明确:
(1)《终南别业》: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全诗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二) 《酬张少府》:注意体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句。这是一首赠友诗,反映出作者对官场失望和对林泉生活的陶醉,表现了作者晚年恬淡闲适、寄情山水的情怀。尾句不正面做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三)《过香积寺》:
设问:全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全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设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的典范。其中的“咽”和“冷”字为什么用的好,好在哪里?
明确: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山居秋暝》也好,我们这里《终南别业》、《酬张少府》、《过香积寺》也好,我们都不难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一些特点,我想听听大家听完了这一课,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有哪些新认识?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
①清新自然、宁静典雅的风格;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用苏轼的评价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③佛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的空灵与透脱;
七、布置作业:
《山居秋暝》是一首写景优美、融情入景的诗歌,课后我们尝试着把《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写景、抒情散文。
谢谢大家,下课。
[山居秋暝蝉蜕尘埃之中 浮游万物之表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惊弓之鸟教案
6.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