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刘汇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 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 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 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 ──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梦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br>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 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第二课时

《宽容》序言

房龙

作者邮箱: jiutianlanyue2008@163.com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有关宽容名言

2.关于宽容的美文

3.雨果宽容的名言

4.学会宽容的名言

5.有关宽容名言60句

6.因为宽容的名言

7.宽容与影响(随笔)

8.以宽容为题的议论文

9.宽容的好句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