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述评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军事文学的创作,始终以英雄主义为主题,说英雄主义是军事文 

学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人类最初崇尚英雄主义,是缘于生存的艰难 

和对生存的渴望,因为命运格外眷顾那些勇敢和生命力旺盛的个体。 

步入阶级社会后,英雄主义不仅有助于统治集团维护其固有的地位, 

也是其他群体实现等级提升的基本途径,这使得英雄主义以价值判断 

和社会规范的形式逐步确立起来。而现在,人们更多是在审美层面上 

看待英雄主义,从而使英雄主义成文学艺术,特别是军事文学创作不 

竭的源泉。 

 

 

             英雄是人 

 

  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军事文学取得了异常丰硕的创作成就, 

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在当代文学注重“人”的重新发现和阐释 

的的大背景下,对“英雄是人”这一命题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寻 

找和挖掘英雄的个性特征和人性基础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的共同 

追求。这不但揭开了军事文学创作的新篇章,也为新时期军事文学赢 

得了荣誉。 

  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的这一转变,是以南线战争(对越自卫反击 

战)为契机的。南线战争将“英雄主义”写作推向了军事文学的制高 

点,也为写作者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给养”。后来的军事文学研究 

者多把徐怀中发表于1980年第1 期《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小说《西线 

轶事》作为新时期军事文学起始的标志。《西线轶事》的意义在于: 

突破了传统军事文学中根深蒂固的“颂歌式”写作方式,不人为地强 

调理想化色彩,而是追求英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写出了普通的英雄、 

平凡的英雄和不完美的英雄,开始了还英雄为“人”的最初尝试。这 

为后来狂飙突起的军事文学创作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为南线战争小说赢得全国性声誉的是李存葆仅用19天创作完成的 

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英雄 

主义”作品,刻画了梁三喜、靳开来、“小北京”以及作为指导员的 

“我”等平凡而动人的英雄形象。连长梁三喜的牺牲和血染的“欠账 

单”不仅寄载着人们对英雄的由衷敬意和无限哀思,更强化了这部作 

品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靳开来命运中的悲剧色 

彩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使一向缺少悲剧精神的中国传 

统的“英雄主义”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小北京”则是现代化战 

争条件下新型军人的“雏形”,也是对英雄主义做出的全新的、更高 

的概括,即使以二十年后的眼光来审视,仍不失它的时代感和预见性。 

各不相同的英雄形象,有崇高,有卑念,有奉献,有自私,有荡气回 

肠,有低婉哀伤。没有十全十美,却个个生动感人。这样的“英雄主 

义”写作不仅无损英雄的崇高形象,反而在“英雄是人”的命题下, 

赋予了“英雄主义”更贴切、更鲜明、更丰富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 

  此后,《凯旋在子夜》、《亚细亚瀑布》、《雷场相思树》、 

《山上山下》、《只不过是一瞬间》等一大批南线战争题材小说以集 

团冲锋之势迅速覆及了新时期军事文学领域,并占据了当代文坛的一 

席之地。它们完全突破了以往那种僵化、单调、片面和极端突出政治 

目的的“英雄主义”写作模式,摈弃“大”而“全”的英雄人物形象, 

继续着“英雄是人”这一命题的理论探索和写作实践,并将之推向一 

个新的高度。 

  长篇小说《穿越死亡》堪称当代战争文学的一部力作,小说以 

“死亡”为主题,把不同经历、背景和动机的人物集中在一天一夜短 

暂而漫长的时间里,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他们的战争心态和战争体验, 

以及如何完成从怯弱到勇敢、从恐惧到无畏的转化与超越。作品以大 

量的笔墨描述了作为凡人的上官峰们的人格重塑和英雄品质获得的心 

路历程,将“英雄原本是凡人”的思想注入“英雄是人”这一命题, 

从而使其无论在创作质量还是在思考深度上都将南线战争小说提升到 

了一个新水平。 

 

 

             唤醒记忆 

 

  对英雄的向往和渴望是军事文学永恒的魅力。在八十年代“寻根 

文学”的流行趋势下,逐步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判断给了 

新时期军事文学重新审视历史、重新看待英雄的可能。于是,对于文 

化的思考和再认识使一大批作家转而向尘封的历史中去寻找英雄。虽 

然,历史题材的写作在得到自由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必不能占据军事文 

学创作的主角,却是评述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不可忽略的一环。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五千年的战争史,也是五千年的英雄史。 

韩静霆的《孙武》、庞天舒的《落日之战》、赵琪的《穷阵》、徐贵 

祥的《决战》等作品,都从不同的切入点再现了历史,再造了英雄。 

这些作品力求以现代人的眼光探求战争存在的渊源和定数,表达了作 

家们对家园、对战争、对英雄的深切思索,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对人 

类历史的沉重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过 

是时代的律动和作家现时的精神的载体,而从记忆中“唤醒”的英雄 

们则承担着借古抒今的历史重任。 

  严格来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并非军事类文学作品,但 

小说中所描写的民间抗日活动和塑造的“平民英雄”形象却撼动了人 

们对抗战小说和抗战英雄根深蒂固的文学观念。随后,尤凤伟的《五 

月乡战》把抗战英雄的民间色彩推向了极致。观望、犹豫、畏惧、愤 

恨的心态交织着高凤山和乡亲们的苦难生活,高金豹为抗日献身,也 

不过是一种非常情绪化行为的结果。在以往的战争文学中,无论高凤 

山还是高金豹都不会冠以“英雄”的称号,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却 

不能不对他们以英雄相视。英雄具有多样性、民众性和民族性,是这 

部小说留给后来军事文学创作的重要启示。 

  与抗日文学中民间化“英雄主义”写作相并行,一批反映国民党 

军队抗战活动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这一现象无疑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血战台儿庄》将国民党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作了史诗般的 

概括和展现,《兵临绝境》则着重诠释了战争环境下国民党军队内部 

黑暗、怯懦的本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周梅森的《国殇》、《军歌》、 

《大捷》等作品,都力图在大量历史遗迹中提炼出英雄在最悲惨、最 

无助境况下的心灵和精神体验。这些体验触摸着人类最本质的精神世 

界,给人以无法忘怀的警示。 

  在“唤醒记忆”的军事文学作品中,自然包含着以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人民军队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为题材的英雄主义创作。但在题材的 

取舍、叙事的结构、思考的力度上所做出的突破性尝试和所取得的成 

就,都是过去同类题材作品所无法相比的。乔良的《灵旗》亦真亦幻 

地诉说了革命历程中的低潮和曾经的挫折。与此相呼应,黎汝清的长 

篇小说《皖南事变》以宏大的架构、开阔的视野、求真的勇气和不凡 

的气势重新审视和解读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历史悲剧。作者深刻挖掘了 

造成这场悲剧的政治因素、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及悲剧发生过程 

中人们不同的心理变化、行为逻辑和互为因果的矛盾冲突。江奇涛的 

《马蹄声碎》和赵琪的《苍茫组歌》则以充满诗意和审美的眼光聚焦 

于悲壮惨烈的革命历史洪流,演绎着长歌当哭的悲喜剧。这些作品具 

有历史反思的味道,但更重要的,它让我们认识到:英雄,并不是常 

胜将军;革命,并非一帆风顺。而正是在鲜血与失败的挣扎中,英雄 

才得以艰难孕育。 

 

 

             沙盘操作 

 

  不管是南线战争题材还是历史题材的创作,都不能占据整个新时 

期军事文学创作的主流。当南线战争硝烟散尽,伴随着对历史题材的 

不断挖掘,写作者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和平年代的兵营生活,倾心 

于高科技条件下现代化“英雄”的塑造上。纪实与虚化的风格相交融, 

平朴与理想的英雄相碰撞,形成了军事文学领域万象辉映之势。而离 

开战场的英雄们,不过是写作者们用笔进行“沙盘操作”的产物。 

  在军旅小说家中,还没有人象朱苏进那样将自己的创作视野严格 

地集中在“职业军人”这个群体上。1982年,他以中篇小说《射天狼》 

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小说奖。之后,凭借着一系列正面反映军队生 

活的军事文学作品的顺利完成,朱苏进逐步形成了疑结着理想主义和 

英雄情结的早期创作风格。这时的朱苏进沉醉于对理想的军人和军人 

世界的构建,他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英雄,完美的英雄,思想家式的 

英雄,为英雄而生的英雄。他笔下的军人(如《射天狼》中的袁翰) 

是主动地自觉地实现着英雄行为和英雄思想的“内外合一”,他们高 

纯度地、疑炼地体现了职业军人应有的一切素质。但是,即使“沙盘” 

中“操作”的英雄也并非个人理念的产物,精神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 

朱苏进关于军队、军人和英雄的理想主义大厦不久便坍塌瓦解。发表 

于1988年的小说《绝望中诞生》,标志着作者转而为他的理想寻找着 

嫁接世俗的土壤,以至在后来的《金色红叶》、《炮群》、《醉太平》 

等作品中,英雄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食人间烟火了,变得随和、 

幽默、生动、活泼了。不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似一把双刃剑,在 

朱苏进后期作品中,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作者刻画浪漫英雄主义时的那 

份执着、自信和纯洁了。 

  乔良的《末日之门》对未来战争条件下全球军事力量的格局作了 

一次虚构的预言,表达了作家对于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主人公李汉以现代化条件下新型军人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当代理想 

军事素质的追求与呼唤。如果说李汉的形象还有些“007 ”的戏剧化 

和形式感的话,那么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则更像是一场真实的现代 

战争,它使长时期处于歌舞升平中的人们突然意识到和平的脆弱、战 

争的艰难、英雄和英雄主义的不可或缺。虽然以虚幻的未来战争为蓝 

本,但范英明、朱海鹏等人却是身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必须面 

对纷繁复杂的军营、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使得作品 

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作为近年来最具军事文学特点和内涵的作品, 

《突出重围》以盛世危言般的敏锐和警醒使流行了多年的以描摹和玩 

味和平年代里军营太平景象为追求的军事文学创作转而重新关注战争 

和英雄这个主题上来。 

  纵观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创作实践,不管是对于“英雄是人”的阐 

释,对于“唤醒记忆”的重解,还是对于“沙盘操作”的构想,都蕴 

含着作者们对人类战争的深切关注和思索,对英雄主义认识的不断深 

化和颂扬。它们各自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和文学之上的意义,必将在 

新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述评]相关文章:

1.拿破仑的军事语录

2.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3.军事网络安全论文

4.军事训练个人总结

5.古代军事小故事

6.军事理论教学课件

7.个人总结军事训练方面

8.企业军事化培训课件

9.军事训练方面个人总结

10.军事理论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