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高州 韩建平
点评中心词: 乐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自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言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寒,耕种所获不足以养活自己。又生了一屋孩子,米缸里没有存粮,对生活所需,我缺乏获得之术。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官,我当时也豁然产生了这种想法,只是求官无门路。恰逢使者出行于四方,各地州郡长官都以仁爱惜才为德,我叔父因(看到)我贫困(就加以推荐),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地方的官吏。在当时,战乱未平,心里害怕被差往远地。彭泽县距我家今一百里路,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因此就请求为任彭泽。(可)没几天,眷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之念。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这不是勉强改变得了的;饥冻之感虽深切心底,但违背本性使我受到双重的煎熬。我曾做过些求官之事,(但)都是为了口腹之需而驱使自己;于是苦恼感慨,深觉有愧于平生心志。本想等到秋收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要立刻奔丧,于是自己弃官离职。从仲秋到冬季,只在职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我抒发内心之意,写了篇文章,名为《归去来兮》。写时是乙巳年十一月。
【原文有作者自序,作正文阅读之参考极恰,惜高中课本未选入。】
【正文】
归去来兮!(劈头一声长啸,归去之念从心底喷涌而出)田园将芜(田园芜,则本真失矣),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本文主要写“乐”,却先着笔于“惆怅”、“悲”。一“胡”一“奚”,自问自疑,实自谴自责也。自谴自责更显归意之坚之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喻误入仕途,迷失自我)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半写懊悔,半写庆幸)
【首段,先以呼告句直表归田园的决心,再述归去之由。其归去之由是不能忍受心为形役。陶潜实在贫寒,按说,人格受些委屈,暂被腹实身暖之需所驱使,当无可厚非,不足深耻。而他偏偏因此惆怅独悲;虽已然跻身足以为己为家获取温饱的仕途,拥有万人欣羡的际遇,却因步入官场懊悔不迭,唯恐抽身不及。古今诸多俗物,削尖脑门混仕途,一心只想飞黄腾达,为一官半职不惜出卖一切,本真荡然,人格物化,欲如深壑,心为形奴,但头从未从浊浊宦海里抬起,心从未迸出些许惆怅。两相比较,深叹陶潜心性高洁,境界超凡。】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移情于物。行舟之飘遥放流,衣襟之随风舞动,均是作者心灵重获自由舒畅的写照。)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问”一“恨”,极写归心似箭之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见家门,孩子般狂喜速奔。极写归家之兴奋)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侧面写归去之愉悦。孩子们的至真至性,是作者一度失去自由的心灵得到的最好营养)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应前段“实迷途其未远”。松菊,作者自喻也;松菊犹存,喻心性未失)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潜舐犊情深,孩儿们设酒以投其趣。甫归田园,即得亲情之乐,饮酒之乐,故其乐也融融。)引壶觞以自酌,(陶潜嗜酒如命,逢酒必饮,常不管酒主是谁。与其说饮酒乱性,不如说饮酒显性。饮酒乱性仅适用于低俗之人。酒揭下他们的平日岸然道貌,把他们内心隐藏着的真性--龌龊的人格,下作的欲念--昭然于天下,所谓“乱性”,实显其性耳。陶潜嗜酒,酒则将其放浪不羁的心性发挥到极至,实张扬其性也。苏轼《放鹤亭记》云:“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其亦陶潜之谓也?)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俗夫心目中,自家庭树,怎能怡颜?柴门草户,何足倨傲?容膝之地,如何安身?而在陶潜心目中,庭边五柳,如同家人、伴侣;蓬荜小窗,可放眼阡陌南山,亲近日月风雨;萧然斗室,可偃仰啸歌,随心由性)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因息交绝游也)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或曰:园中散步,或行或憩,拄个拐杖,还不时呆呆远望,何趣之有?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云:“前几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她刚从树林里远足而来,于是我就问她,她观察到一些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在树林中穿行一个小时,却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自问着。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树粗糙不平的树皮。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有时,我感觉到一朵花的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那不平常的卷曲。偶然,如果我非常走运,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音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灵魂纯净、心有慧眼如海伦凯勒者,定能知陶潜之趣)云无心以出岫,(自喻:白云出岫,非其本心;我涉仕途,违我本心。)鸟倦飞而知还。(自喻:鸟为食物远飞,倦而尚知归;我为口腹出仕,既怅然自失,理当回归)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自比也。一样孤,一样傲,一样坦对风雨云岚)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表心迹)悦亲戚之情话,(天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读书抚琴之乐。陶潜深得读书之乐--其《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潜也深得抚琴之乐--《晋书隐逸陶潜》云:“(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事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游历之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融入自然之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两句承上启下。万物之所以得时,是因为它们安天乐命)
【二、三两段,层层铺叙,依次写了归途、抵家及抵家后的涉园散步、读书抚琴、西畴躬耕、游山乐水。写尽回归田园之乐,有天伦之乐,饮酒之乐,琴书之乐,农事之乐,置身自然、物我两忘之乐:总之是心灵的自由畅快之乐。然其乐确乎苦涩、平淡,那些乐于高堂华屋、乐于锦衣玉食、乐于花天酒地、乐于轻歌狂舞、乐于狎妓藏娇的人,必不屑也。而两种境界的乐孰高孰下,必有能辨之者;陶潜人格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拔脱俗的品性,必有能感之者。】
已矣乎!(毅然决然)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俗夫人生,只着眼于眼前,只见滚滚物利,只闻欺诈纷争,故终日匆匆,终生遑遑;陶潜则把人生放在整个宇宙的时空维度中考察,获此高度,有此眼光,故知人生苦短、去留随化,知富贵荣华是过眼烟云,知羽化登仙是虚妄,知在维持生理需求的同时还须张扬精神生命,知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委屈了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追求,知精神生命的完整、独立和自由才是人生的真义)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怀良辰、乐山水,植杖耘耔,登高舒啸,临水赋诗,四句写尽陶潜淡泊洒脱、随心由性的生活常态)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乘化以终,安天乐命,胸襟何其坦荡)
【末段,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不求富贵,不慕神仙,去留随化,安天乐命。读罢二、三段,知陶潜之乐;读罢末段,则知陶潜之所以乐其乐矣!】
【结语: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行色匆匆的人们,多无饥寒之虞,衣必锦,食必肉,住有楼,行有车,但烦恼亦有增无减--人类文明固有此悖论乎?陶潜的经历和诗文,似乎也给读者一个悖论:这个家中“环堵萧然”“瓶无储粟”、身上“短褐穿结”、出行或“策扶老”或“乘蓝舆”的陶潜,何以自得其乐?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不妨先开解后者,或许因之也就开解了前者。
陶潜一生,确无治国平天下之功,但他留下的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产品。《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云:“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属,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可见,我们许多伟大的前辈,都从陶潜身上汲取了精神营养。那么我们这些精神营养严重缺失的当代人,又当如何?】
作者邮箱: hanlao9308@sina.com
[《归去来兮辞》点评(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散文作文点评
7.美文摘抄加点评
9.单位年终总结点评
10.《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