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信息能力;素质教育;建构主义理论
[摘要]本文从“信息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课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进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并指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引言]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1995年5月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值得借鉴。今年9月份起,我省中学已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 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1、 国家对信息课程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到2000年,争取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
由此可见,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归结为信息能力的竞争。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会明显不同。笔者在讲述计算机的逻辑组成时,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开天辟地》教学光盘中相关片段。结果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差不齐。正是因为信息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引起学习效果的明显不同。
(3)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培养学生素质的大问题。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以及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的使命。
二、论如何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笔者发现,老师讲得好,学生尽力地去学,学生对于计算机课上讲的知识把握比较好。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Excel使用工作表数据库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能根据老师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但当我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时,却有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
笔者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1、 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以及从国家对信息课程的重视、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越来越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方面来讲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可请高年级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心得,做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以后的学习中才不至于盲目不知所措。
2、 教学形式应多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相关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我所教的班级每一星期让学生推选一位小博士,在这一周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一周时间中他所了解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紧跟时代脉搏。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将发展出一种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笔者曾就这种教学模式,做了一点尝试。在高中课本第一章第三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太爱听,如果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效果比较好;并且高中学生已具备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不需要老师过多讲解;而且高中生计算机水平特别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早就掌握,有的学生还从没接触过。我就考虑做这样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件。这个课件通过学生机房服务器装到每台学生机上。而且每台学生机可以上Internet。我制作这个课件的意图是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以及积件库,供学生自学;学生认为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时可选择进入测试模块。在测试模块中提供一些测试题,满分为100。只有测试分数超过80分得学生才能说明你达标检测过关。只有这时才可以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链接去网上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当然只提供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网站)。否则还必须重新学习、做测试题。从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4、 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新。结果学生做出来的软件创意很好,不拘一格。有的学生有感于语文课本中“庖丁解牛”这一课文,制作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动画,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有的学生有感于妇女能撑半边天制作的“半边天”也很生动形象;有的学生根据地理课本中学习的水循环制作了“水”的软件,通过水循环的原理告诉人们要节约水的道理;更有一位同学有感于微软的IE浏览器浏览网页比较烦琐,自己用Authorware5.0制作了“简易浏览器”来浏览网页,在参加江苏省第三届OEH中学生多媒体软件制作大赛中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活动课、延伸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三、 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1.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论文
5.素质教育论文
9.信息能力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论文
10.幼儿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