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本单元有四篇散文,三篇中国现当代散文,一篇外国散文。《荷塘月色》尽现荷塘之美,营造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我的空中楼阁》让我们感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的生命结晶。今天我们将在《花未眠》的学习中去发现去体会生命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的情况,积累精彩词句。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旨,品味本文富含哲理性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难点: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其内蕴。
2、应用的重点:感悟生活的能力,哲理散文的严谨语言。
3、掌握的重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美学哲理。
4、了解的重点: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
教学设计理念:
1、通过朗读法,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利用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形成探知问题的能力。
3、实行分组讨论交流,加强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本文的哲理内蕴。
4、通过对本文作者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对日本文学有整体轮廓的把握。
5、通过对创新能力题的测试,联系高考,做到既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形成做题的技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分析讨论法。
教学媒体手段:
多媒体、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及作者介绍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海棠花的一些特征吗?
同学回答:海棠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之一,花5-7朵簇生,伞形总状花序,多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
老师补充:海棠花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海棠花比作海棠花。海棠花的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历代都有脍炙人口的诗句赞颂海棠花。熟悉《红楼梦》的同学知道在第三十七回,林黛玉曾这样评价海棠画的潇洒别致:“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同时在第六十三回中湘云抽得的就是海棠花名签:海棠-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同学回答:宋代 苏轼
老师:回答得好。大家在课下都进行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2分钟跟着朗读带浏览课文,带着问题思考:中国诗人眼中为什么是“花睡去”,川端的笔下是花未眠呢?同是海棠花,为什么会呈现不同出不同的性情?同学可以从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方面入手。
同学回答:…
老师补充:王国维认为:以物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朱光潜先生将其解释为“移情作用”,即“无情事物的有情化”。
苏轼的诗写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时所写。当时的诗人初到黄州,孤独寂寞,面对海棠,怕海棠睡去之后,自己会更加的孤独寂寞,所以点燃高烛,照亮海棠,以致不会睡去。
川端为什么是花未眠呢?大家看到文章:我常常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它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之美。
它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之美。怎么理解“哀伤”?提示:从作者的性格入手。
插入:作者的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说家。1926年发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1935-1948)、《千只鹤》(1949)、《古都》(196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既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生于大坂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继亡故,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溘然长逝,给他终身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
所以他看事物都有一种怜悯、哀伤之情。
二、整体把握 ,理解课文内容
1、怎样理解下列语句:(老师讲解)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用幻灯片显示海棠花的图片)
它盛放,从何而来“哀伤”? 是花儿的哀伤,还是作者的忧伤?
明确:
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短暂发出的感叹。
“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他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泰戈尔
美丽的鲜花在绽放的同时,就接受了下一刻的衰败;最早成熟的果子,越会快速接近死亡。日本人特别钟情于樱花,能够从从花期短暂的樱花的凄美中能够体味到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的悲凉和哀伤。一夜间占满全部的春光,很快,又像雪花般飘然而逝。生命的转瞬即逝赋予她人生的瞬美。只是再见时,已是花落满地,让人生出无限悲悯、哀伤之情。
所以,“哀伤”可以理解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
插入:(再让同学看课文一遍,整体把握,找出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句子,并划分段落)
观点: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哪些例子体现了这些观点)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本文总体上传达的是作者对美的哲学思考,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写受到海棠花未眠的触动,对生命存在之美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当时文艺界没有深入观察自然带来的缺失以及自己对艺术美的探知,真正的艺术之美在于自然。)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吗?
明确:
这是作者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赞美。
生命的脆弱或渺小,生存空间的贫瘠或狭小,都不会阻挡生命的美丽。只要每一个生命个体,抓住过程的美丽,那么个体的生存便有了意义。盛开的鲜花,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乐。川端康成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再开,我们的生命却无法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在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更应该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C、“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
明确:
这是作者对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之美的思考。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
正如“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凌晨四点醒来,更觉得它美极了。”还有“我”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
所以我们要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2、思考下列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或自主发言(互动环节) 以课文顺序层层讲(用幻灯片显示问题)
①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②文章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不同的创作风格,有什么用意?
③第八段中,“我”为什么“吓了一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④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是为了说明什么?
⑤岚山作者去过多次,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讲解:(重点:通过问题把握全文主旨)
① 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进步”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雷诺阿:a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
b “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
米开朗琪罗:
a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②文章引述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
③“我”“吓了一跳”是因为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
④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所以,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⑤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只有两相邂逅,电光火石之间,才会产生动人的情怀。所以岚山去过多次,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
三、评析、总结全文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再结合观点句来总结)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结束语: 川端康成的文字总是那样纤细,让人有素雅恬静的感觉,恬静素雅之中又充满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海棠花未眠写起,思考生命与审美的诸多问题。“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尽情领略自然美,去发现生命美,做一个满载而归的旅人吧!
四、拓展延伸之创新能力题测试(目的是联系高考,训练同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形成做题的技能。印在纸上,发给学生,可以课后完成)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节选) 省略
五、作业
建议大家下来听“花开的声音”这首歌曲(我认为这是一首天籁的声音混合着心灵的交响,心灵与自然的歌唱的歌曲,很值得吟味),仔细体会其中韵味,结合学习《花未眠》的感受,以“花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随感,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花 未眠
美
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邂 亲 艺术是对自然美的反映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逅 近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自然之物可以启迪人 所 所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美的感受力
自然总是美的 得 得 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花未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花未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