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一)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一、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三、体会婉约派的特点及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教学重点: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二、赏析、品味作品语言,以声传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教具:多媒体

安排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情感

1、通读三首词,感受诗意诗境,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明确:三首词体现的共同点是“恨”(遗憾、不满意)。

2、总结古典诗词中“恨”的原因。

明确:国破家亡之恨(例:李煜《虞美人》)

   羁旅行役之恨(例:杜甫《兵车行》)

   思乡怀远之恨(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时运不济之恨(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亲友送别之恨(例:李白《送汪伦》)

二、初步领悟

1、略读《八声甘州》《鹊桥仙》《声声慢》,概括其中包含之“恨”

明确:《八声甘州》羁旅行役之恨、思乡怀远之恨、时运不济之恨、儿女情长之恨

《鹊桥仙》儿女情长之恨

《声声慢》儿女情长之恨、思乡怀远之恨、国破家亡之恨

2、疑难解答

①《八声甘州》之中是否有国破家亡之恨呢?

明确:没有。柳永,1034年进士及第,卒于1053年。其所属的时期主要属于北宋仁宗(1022-1040在位)时期,这一时期属于宋朝比较强大、政治昌明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少有国运衰微、国破家亡之感慨。(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的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后期文人创作的《三侠五义》等武侠小说中以仁宗为当政皇帝的相关故事,加以辅助性讲解。也让学生知道,民间故事尽管只是传说,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了解一个时期的政治。仁宗皇帝在位时期社会环境如何,从后期传说之中的广任用江湖义士等情节可以看出,宋仁宗在百姓心中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②《鹊桥仙》之中儿女情长之恨从何而来?秦观不是已经抒发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了吗?

明确:我们之所以说秦观有“恨”,要从这首词的深层内涵去发现。我们从这首词中看到的,是一个不得长相厮守爱情的人物形象,生活的不得让有情人在忍受相思之苦之中不得已而发出的感慨。这种感慨,我们仔细领悟就会不难发现,虽然是“又岂在朝朝暮暮”,而实际上,其中包含的是千头万绪的愁思,千肠百转的无奈,在追求长相厮守而不得之后的无奈悲歌。

三、具体解析《八声甘州》

1、①阅读《八声甘州》上阙,找出词中所描绘景物以及特点。

明确:雨--潇潇江天--洒秋--清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楼--残照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东流

②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境界开阔、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思乡之情。

2、阅读下阙,把握情感

明确:下阙以抒情为主,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羁旅之愁漂泊之恨,以及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重点语句解读

仔细品味“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明确: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4、能力提升、思考题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这首词没有题目,如果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什么合适呢?

参考答案:思乡、望归等等

四、课堂小结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多种运用(例如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也是其能够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也提醒了我们如果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多一些感悟,也就多一些与古人心灵的交流。

五、学生齐读全文

板书:

“恨”(遗憾、不满意)      景--情

国破家亡之恨           雨--潇潇      红翠--衰减

羁旅行役之恨           江天--洒      物华--休

思乡怀远之恨           秋--清       长江水--东流

时运不济之恨           霜风--凄紧

亲友送别之恨           关河--冷落

儿女情长之恨           楼--残照

                      第二课时

《鹊桥仙》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牌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鹊桥仙》词的上片写这对仙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二、教师范读

注意:全词人物的感情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读时以欢快为主。词上下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语速,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

三、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

明确: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明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声声慢》

一、比较阅读《点绛唇》《声声慢》、整体感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1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点绛唇》欢快、明丽、富于朝气。

《声声慢》痛苦、绝望、至愁

2为什么不同?

明确:《点绛唇》属于李清照早期(南渡之前)作品,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的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其夫赵明诚更是夫妻恩爱、感情甚笃,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透露出一股清新欢快之气。

《声声慢》属于李清照晚期作品。靖康之难以后,丈夫病故,夫妻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而《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却是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三、具体分析

1、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无人堪摘,容颜已去,昨日黄花。

梧桐、细雨:倍添愁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3、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四、艺术特点

1、运用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创造出“恍惚”“寂寞”“悲伤”三种意境。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2、借助意象,表达心境。(根据三)

五、小结

读过李清照的词,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而这份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苦痛。也许正是因为词人把深藏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至,也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六、齐读两首词

[词三首(一)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中必修一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5.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8.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9.《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10.高二语文《师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