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中哲理语句的含义。

3、把握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关键语句的抓取,哲理性语言的解读,联系个人生活生命的思考,将抽象语言具体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阅读要求。

文章正文前有一幅图画,一老式的列车和一车的旅人。开篇第一句“他们去哪儿?”,有点突兀,这个他们是谁?

明确:“他们”就是照片中的这些人。由此可知本文是对一张照片的论述,是由照片所引发的感触和思考。所以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

由图片所引发的“摄影散文”,这样的文章一般需要对画面内容的描述,需要进一步引发社会生活的联想,最后完成人生哲理的思考探讨。请带上这个思路来阅读课文,来切分课文。尤其要批划出哲理性语句,对此你有什么感触,在文本旁作个点评。

描述(画面内容)+ 联想(社会生活,人生哲理)

二、文本梳理。

1、画面内容描述:

第1段,“他们去哪儿?”;第8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10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第12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2、社会生活联想:

第3段,回想祖先们和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迁徙的生活场面;第10段,对钱钟书和丰子恺两位先生的文章中人在旅途的描写;第11段,引用思乡之情的歌曲和古诗。

三、人生哲理探讨。

自由言说,请把你最有感触的句子读出来,为什么对这个句子有感触,令你有什么感想?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1“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2“它(外面的世界)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你想不想去社会闯荡一下?你对外面的世界有哪些憧憬,外面的什么诱惑着你?

○3“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4“这种(前方)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你对你的前方有哪些想象,令你有怎样的精神境界?

“在路上”是人的宿命。“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来说。”“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播放歌曲《橄榄树》)

2、“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这真是向前望又不时往后思啊,上个板块“漂泊的旅人”都讲故国之思,故乡之念,柯灵更称之为“乡土情结”,人在异乡为异客,每远一步倍思亲。这一种情感我们大家都深深浅浅的有过。

○2“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似乎有点玄妙,我们怎么理解。人在外面闯荡的时候,会思家念家,但真正回到家了,似乎还是有点失落,又会想着外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想实现证明自己的价值,都想换一种活法。这样的想法和欲望或许就是是人的特点或本质,“那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人在心中有个精神的家园,就是对前方的向往,在路上的感觉,对人生价值的丰富实践。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所以本文实质是在探讨什么是“人”。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不停地奋斗着,为了寻找更新更多的生命价值,注定了我们永远走在无止无境的奋斗的路上;我们总在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可又总找不到,这又注定我们的一生永远走在漫无尽头的追寻理想的路上。

作者从一幅照片写到了人们的离家,从离家看到了人们在精神受到的折磨(思乡)。这种折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而更是一种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寻求精神上的依托感、依靠感,这种对家园的眷恋与追求是为了使人不再有精神上的孤独感。此处的“家”实际上已成为离家人们的精神寄托、精神归宿。因此作者是从反面落笔,表面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写对家的追寻。

这种写作手法称为“反弹琵琶”。

 

[前方(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前方精品教案设计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8.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9.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10.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