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
二、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三(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读1-4段
二、疏通文章:
第1段:
字义: 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第2段:
字义: 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 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
第4段:
字义: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
引入坐
吕公女乃吕后也
三、小结: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四、学生朗读5-7段
五、疏通
第5段
字义: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
西过高阳(向西 名作状)
可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昌邑未拔
与偕攻开封
第6段:
字义:降章邯 (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同“掠掳”)
秦人 (同“喜”)
秦军解(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
啖以利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丝带)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
降轵道旁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六、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第三课时
一、朗读并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实不用其命(服从)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
欲以求封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何以得主约
是迁也
与项羽决胜垓下
二、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提问:找出运用互见法的例子。
(答案略)
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三、朗读并疏通15-17段。
字义: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
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高祖是日驾(乘车出发)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此所以失天下也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小结: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五、朗读并疏通18-20段。
字义: 复其民(免除赋税徭役)
道旧故为笑乐(旧时的事情,形作名)
比沛(和……一样)
特殊句式:高祖崩长乐宫
六、小结: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第四课时
一、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二、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通过以下艺术手法来完成: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
1、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高祖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高祖本纪的读后感
10.高二语文《师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