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了《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就是在这深探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1、重点实词:址、卒、咎、相、阳
2、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室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形作动,走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看见的东西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的地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名:识其本名,名词作动词。
3.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非常:不寻常。
4.一词多义
谬、名
5.难点句子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其:“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大致分为五类。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
(4)人称代词,“我”、“自己”。
(5)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揣测语气,“大概”。
道:①道路②道理⑨主张④说、讲⑥赶路⑧行政区域⑦通“导”
名:①名字②出名、闻名②说出、说明④命名②有名气的⑧名声、威望⑦名义、名分
然:(1)这样,如此(2)对,正确(3)然而(4)词尾,“……的样子”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提示:
(1)叙议之间是否有过渡句?
(2)作者在介绍褒禅师山时,为什么特意提到仆碑?
(3)作者写游山,只记山洞,为什么前洞略写,而后洞详写?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三段的开头句“于是余有叹焉”引起下文的议论;而“叹”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础之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章一开始在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记游山,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后洞详写;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两洞对比,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相扣。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又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指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游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见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从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1、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2、学习写作方法: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弄清楚叙事与议论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粤教版必修五)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6.游褒禅山记课改教案
7.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8.游褒禅山记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