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来塑造人物的手法
2、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人生的不屈不挠精神
课时:第2课时
一、由故事导入文本
今天的通讯非常方便快捷,那在汉唐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联系呢?
――捎信(《柳毅传书》唐传奇);自己去;
有没有特别的方式?――飞鸽、鸿雁传书。(我们想象与爱情有关,本文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说说“鸿雁传书”的故事
――(请两位同学说)大雁脚上系着书信,说苏武等人在北海,希望汉王解救他们。
师:“鸿雁传书”是真的吗?
――不,“教”(教使者说)。
问1:单于这么容易上当?
――匈奴诡(欺骗)在先,现在受到让(责),只有承认(惊:吃惊;谢:道歉)
问2:齐读最后一句。十九年,须发尽白,“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说明匈奴是有意扣留苏武,他们在匈奴遇上什么事了?
――缑(gōu)王等人谋反,祸及汉使,招降苏武。
二、面临人生重大变故时的选择
师:苏武为何不留在匈奴?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负:对不起)”。(齐读)
问1:为何认为是“负”?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师:怎样做才会不负国?
――自杀 (板书:杀)
问1:在这场意外变故中,请找出与“杀”意思相近的字?
――杀、自刺(杀)、欲击(砍)、拟人(砍)(读“欲自杀…武不动”)
师:这“杀、砍”,我们可以理解为面临的死亡,不同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个死亡的?
――①自杀――共止之(危难时刻不能没有主心骨:精神力量)
②自刺――卫律惊(出乎意料、叛徒的不解:应降)
③欲击――胜请降(贪生怕死)
④拟人――武不动(视死如归)
问2:卫律并不要真的杀死苏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威逼利诱。不投降就杀死你,投降就有富贵,总之,不能归汉。苏武在危难之时,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投降也不怕死。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板书:降)
问3:那“贫贱不能移”做到了吗?找出相应的动词:
――①幽(禁闭):啮雪咽旃
②徙(流放、迁移):掘野鼠去草实、杖(执)节牧羊,卧起操持 (板书:牧)
(读“乃出…尽落”)这些动词(也是细节描写):写出孤独、贫困、寂寞,更写出苏武不屈的气节。
问4:旄节:竹制,长8尺,竿头用牦牛尾做装饰,一串有3个。为何“卧起操持”这个掉了毛的“汉节”呢?
――冰天雪地中的苏武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生与死的选择,仅是短暂的一瞬间,而独处北海,备受摧残,那才是遥遥无期的消磨意志的酷刑。所以,汉节:是信念、意志、气节的象征。在遭受艰苦环境折磨时,它是精神上的寄托。
三、执著的信念
师:苏武之所以不愿投降,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杖节牧羊”,就因为他心里想着祖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归汉,试问他回去能过得幸福吗?
――不一定,从昔日好友李陵之口可知:
首先,看家里的情况:
①兄弟惨死 ②亲人已失
史料记载,除男孩未亡外,李陵说的都是实情,苏武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牺牲掉的是整个家族。现在他就没了牵挂,那么投降又有富贵,不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吗?历史上降将做出成就的例子也不少,如管仲、魏征、杨业等。
再看,李陵劝降的理由:
①信义安所见乎?(偏远之地,信义没人知道)
②人生如朝露(人生短暂)
③法令亡常(假定归汉,可能难免一死)
(齐读这三句)所以李陵的话对苏武是个严峻的考验,苏武是如何回答的:常愿肝脑涂地。一、作为个体“本无谋”,我是清白的。二、作为汉使,代表国家,维护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虽然个人有委屈,君王有过失,都不是我背叛祖国的理由。苏武就用一个字来称呼昔日好友而表明自己的立场――“王”。所以你是王、是叛徒――可耻;我是汉使、是义士――壮(钦佩)。这下了不得,李陵本来是劝降,结果被苏武劝哭,一个“泣”字表明负疚感动。因此,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气节为重,矢志不渝,苏武得到了天下人对他的敬仰,不光是同胞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师:假定“鸿雁传书”是真的,是什么让我们世代感动呢?
――节(完成板书)
师:班固评论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能面临民族危难之时呢?但常会感到有小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懒惰……,当我们精神疲惫懈怠之时,能否想起苏武呢?能否把苏武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呢?我想:在浩浩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他站在国家民族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格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不屈的气节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不要仰视苏武,要亲近苏武,把苏武的精神注入到血脉中去。这是我们学习《苏武传》的真谛。
板书:
苏 杀
武 降 节
牧
作业: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前曾两度自杀,后来又设法活下去,不矛盾吗?
[苏武传(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