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9-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徐延照

美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语文之美就成了我们应深入探究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下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 美在语言。欣赏即要着眼大局,又要着手小处。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创造并欣赏美的基础。所谓着眼大局是对作家语言风格的总体把握。像贾谊的雄辩,李煜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奔放,鲁迅的含蓄深刻,朱自清的清丽优美--只要大量积累,站在高处才会“一览众山小”,达到此才真正显其魅力。同样,着眼小处,教师要立足课堂,从细小处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语言。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就把大自然生命力生机勃勃,活灵活现展示出来。更可看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二. 美在情感,感知情趣。情是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在课堂,当我们阅读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仅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内心也也会洋溢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当师生沉静在《观沧海》所展现的气势非凡的大海雄姿面前时,又不能只被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奋发乐观的精神所打动。上下求索的屈原,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嗜财如命的葛朗台,保守固执的别里科夫;凄苦无助的祥林嫂,感天动地的窦娥--研读文中这些感人形象,能有效的充实底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 美在哲理--体味理趣。许多作品在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画面的同时,还唤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形成美妙意境。比如,都写美丽的春景:杜牧的《江春》借景抒情,把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寄寓在“柳绿花红,楼台烟雨”的春色之中;《惠崇春江晚景》景中寓理,在自然情趣中蕴涵生活哲理。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话语简洁,但雪莱点亮的哲理灯盏,曾让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昂起头颅,挺直了脊梁。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用文字叙事,状物,喻理表情达意的结晶,它融汇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启人心智的思考。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感知,去体味,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立足语文之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最终达到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而育人的目的。

作者邮箱: 360985614@qq.com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幼儿教育美育论文

2.关于学校美育的自查报告

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论文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5.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论文

6.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小论文

8.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9.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10.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