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赏析

发布时间:2016-3-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香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赏析]2000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新诗鉴赏能力,选用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郑敏的一首短诗《金黄的稻束》。与1999年试题选用的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相比,这首诗的形象、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都更难把握一些,理解和赏析的难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得分率很低。不省考生事后都说,读不懂这首诗。

细想一下,这首诗还是不难读懂的。诗题“金黄的稻束”就点明了诗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开头一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来了一个长镜头;接着便拉开镜头,展现伫立的稻束的背景:满月的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最后给“稻束”的低徒工拍了一个瓞人化的特写:“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可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语,显然不会是“美丽的母亲”,而应该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的“稻束”。这首诗的形象很直露,很鲜明。

问题是诗人并没有将“稻束”的形名胜集中在一起塑造,而是采取了边塑造边联想抒情的结构方式。刚摄下“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的长镜头,诗人就“想起”了为此而付出辛勤劳碌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对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静侯”的“稻束”,诗人也就想得更深、更远,他觉得“历史也不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伫立的“稻束”,却“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句诗理解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说“站在那儿”的“稻束”“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呢?联系全诗也就不难看出,“金黄”指稻束的成熟,“满月”传递出时令信息,这些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也就是说,收获是圆满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写收获的快慰和满足,也“圆满”相对照的,却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他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提示的“思想”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这便是《金黄的稻束》的深层涵义,即主题。(知今)

[《金黄的稻束》赏析]相关文章:

1.精选稻盛和夫名言

2.古风-观刈稻唐诗

3.稻城的导游词

4.关于稻子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5.关于描写稻田的优美句子

6.描写秋天稻田的句子

7.稻盛和夫名言摘抄

8.军训结束日记

9.假期结束了日记

10.结束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