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绘之景,体味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来。年过半百、“老臂偏枯耳半聋”的他面对漫天飘飞的黄叶,面对滚滚奔腾的江水,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着战乱不断的国家,不禁百感交集,放声悲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这位老人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这首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登高》。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第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第二,赏析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以及绘景抒情的手法;
第三,感受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展示教学任务)
二、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这首诗是杜甫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三、朗读训练
1、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遍配乐朗读《登高》。教师指点重读及停顿。
2、学生跟着配乐朗诵一遍诗歌。
3、学生自由朗读1~2遍,注意感情要充沛真挚。
4、请学生单独朗读。3~4名同学。
四、分析课文。
师:从《登高》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律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先写景,后抒情或者议论
师:是的,律诗在结构上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登高》被后人成为“古今律诗之冠”,它的写景抒情主要是如何分布的呢?
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师:通过诵读,你更喜欢前两联中哪一联的景物描写呢?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所选一联的意象,字数在60字左右。
(生写作,然后读片断描写)
师:诗人前两联都描写了那些意象?
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师:这些意象有特点呢?
生:悲凉。
师: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为了引出下两联的抒情。
师:同学们只答对了一半,首联和颔联的景物描写除了引出颈联和尾联的抒情之外,它自身也蕴涵着深深的情感,无论是急风高天,还是哀猿飞鸟,都是那么苍凉和孤独,传达着秋季的悲凉以及诗人此时心中的悲凉。而颔联虽然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却渲染出整个秋天的肃杀气氛,大笔写意,勾画出一副极其开阔深远的画面,看到落叶飘零,江水东逝,诗人感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师:诗人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那么在后两联中,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呢?
生:“悲”、“独”、“苦恨”。
师:是的,诗中写“万里悲秋常作客”,这“秋”就单单指“季节之秋”吗?
生:诗人的生命也到了晚秋。
师:从哪句可以看出来呢?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非常正确,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55岁了,在他58年的生命长河中,他的确到了生命的晚秋。
师:有人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除了季节之秋,生命之秋,还有国运之秋,此时,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博大深沉。
师:3、颈联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时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罗大经曾经评价这两句诗蕴涵了八重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呢?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下面一起来分析尾联。)
4、尾联抒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发日多的根源是时世艰难。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诗人自身漂泊在外,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
5、有诗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含义丰富,请分析一下“三秋”有那些内涵?
(生小组讨论分析,师指点。)
--秋,不仅指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辽阔苍茫、凄凉冷清的景象,传达出秋季的悲凉。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了诗人心情的低落,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
国运之秋:
忧思沉郁“杜甫心”。
全诗的情感基调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概括?
--悲(万里悲秋长作客)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开阔的感觉。我们更能体味杜甫深沉博大的忧国伤时之心。
小结:
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描绘了一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秋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沉郁悲壮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孤独悲凉之情和感叹时世艰难、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感。
五、写作训练。
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诗歌的意境。(小组交流,推选出代表发言。)
六、拓展训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问题1、律诗的一般格式是先景后情,请简要分析一下本诗绘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问题2、谈谈对“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的理解。
课件需要用的文字:
第一版块: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来。年过半百、“老臂偏枯耳半聋”的他面对漫天飘飞的黄叶,面对滚滚奔腾的江水,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着战乱不断的国家,不禁百感交集,放声悲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版块:
首联
} 写景
颔联
情景交融
颈联
} 抒情
尾联
第三版块: 季节之秋
1、寄意遥深“三秋图”--生命之秋
国运之秋
2、忧思沉郁“杜甫心”--忧国忧民
第四版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问题1、
律诗的一般格式是先景后情,请简要分析一下本诗绘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问题2、
谈谈对“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的理解。
[登高(鲁人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登高》教案设计
2.登高教案设计
3.登高优秀教案
5.鲁迅《社戏》教案
6.北师版保修教案
10.鲁迅祝福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