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就是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接着便写梦境。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一夜飞到了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鸣,景象清幽,这是第一梦景。这里是古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于是,穿上谢公特制的登山林屐,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景色壮观,令人心醉,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朋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美,此为第二梦景。再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清早到傍晚的一天的路程。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岭、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螟”之已至的游兴。这幽美之景可称第三梦景。夜幕降临了,诗人梦游中的所见是“熊咆龙吟”“栗森林兮惊层巅”;天气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多么令人恐怖啊!这是梦景之四。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析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一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板书 

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3.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4.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7.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8.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9.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