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课题:与朱元思书 年级:八年级 执笔人:孙丽琼
课型:第二课时 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09.3. 科目:语文 审稿人 :
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2.把握写景的妙处,归纳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难点:分析写景的妙处,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人生处世态度。
学习内容探究与预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 用时
学 习 过 程
一. 朗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3、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朗读第二段:
4.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5、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
②动态:
6、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7、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9.总结: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三.探究写奇山的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写 了哪几种景物? 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三、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四.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一.前提测试: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预习交流:
因为内容较多,可以分三次交流和展示。每次完成一段的分析
分组交流,教师巡查了解预习情况并作简单点评与评分。根据预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预设:
三.课堂展示
每一段展示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齐读并试对照板书背诵
预设疑难:
1.关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学生可能又不清楚了,教师要提示
2.比较三峡中的写法这里是直接描写,那里是间接描写
3.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5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6.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7.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感情,学会欣赏语言
课后反思:
10分
5分
20分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与朱元思书教案
2.桥的第二课时教案
5.《谈中国诗》导学案
10.日月水火课时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