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语文学习离不开思想的涵养和提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动脑子、没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学习,必然会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陷入一种迷茫困惑的境地。但是,我要向同学们强调的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只是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和最基本的态度。
我要说的是什么呢?标题中已经写得明明白白的了,那就是“思想的力量”。
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说、听、写四种能力的养成,这四种能力都是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其实比这还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听”和“读”,特别是“读”,大量阅读经典、典范文章,养成一种辩证思维的习惯,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邃。
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文质兼美,思想含量极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或深或浅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仅以《论语》为证,即可说明。上面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孔老夫子把学习和思考紧紧结合起来,强调了两者须臾不可分离的紧密辩证关系。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进而提高学习质量;思考需要载体,光思考而不去扩大思考的范围,也就是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思考就没有了意义。看来,我们只有着眼于深刻理解其中的哲理,才能顺畅的翻译它,理解它;反之,则会像这句名言所说的那样,陷入迷茫、困惑的泥潭。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很多同学学了这句名言,不做深入的理解和揣摩,就会轻描淡写地理解成“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他们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这样理解错了吗?没有。但是,这样理解难免有些幼稚、稚嫩。孔老夫子不仅仅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还为我们敲了警钟:为人处世,要辨别真伪高下善恶,选择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不仅仅是找个老师,这里的“师”更多的是一种比喻),而不要选择那些低俗的人做榜样。
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仅仅依靠自己弟子的记载,留下一本仅有20篇的《论语》,就支撑起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核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思甚深”。一部《论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处世等几乎社会科学的的各个门类。难怪宋代命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此言有些夸大,但也道出了《论语》思想丰富、深湛的特点。
再说说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或者叫做“存在决定精神”。从哲学上来理解,很多同学能够背诵出这句话的含意,但未必有融会贯通的理解和体悟。
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要了解作家(知人论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目的是为了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味作家所描写的艺术世界。曹雪芹没有经历那种世家子弟从“饮甘鬻肥”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变故,怎么能写出感情深挚、打动我们心灵的《红楼梦》?鲁迅先生亲历了“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生活,又接触到农村的种种情形,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态,这才将如椽巨笔投向广阔的农村,从写出了《阿Q正传》《药》《故乡》等经典著作。郭老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又在抗战的洪流中感受着全体军民抗战决死的信心,这使他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战国时期的屈原,于是五幕诗剧《屈原》横空出世,极大的鼓舞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唤醒了人们心底的爱国激情。一时间主人公屈原的一大段独白,回响在山城的上空,回荡在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驱逐日寇出中国。史铁生经历着一般人不可能经历的残疾生活,孤独、寂寞、苦闷长期陪伴着他,但正是在这种生活中,在地坛逡巡、思考、体悟的过程中,他才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母爱,于是当代文学便多了传诵一时的名篇《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长期在陕北体验生活,下煤窑,挖煤炭,与煤炭工人生活在一起。贾平凹的多数小说离不开他的家乡商州,初期的小说基本采自商州,形成了“商州系列”小说,就是他新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也来自商州。
毋庸多举例,同学们也会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出门道来。作家没有经历或间接经历生活,就不可能把它反映在自己的笔下,创造出经典的文艺作品。这还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吗?你哪里会想到,语文里面竟然暗藏着“血肉丰满”的哲学!倘若你能这样横向沟通地学习,哲学就不仅仅是枯燥的“理”了,语文世界也不仅仅是生动的“象”了。
读经典吧,把哲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吧!在经典中,我们才会真正吸取高明的语言表达,才能受到深邃思想的不断滋养。让语言变得富于魅力,让思想给予我们力量,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两翼。藉乎此,我们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语言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语文与哲学]相关文章:
5.哲学家思想的论文
8.点的魅力小学教案
10.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