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6(1)(人教版八年级)

发布时间:2017-12-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阅读训练六】

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了解抒情性语言并学习运用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迸,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直接抒情可以运用呼告、复叠咏叹、内心独白等形式。运用直接抒情切忌空洞干嚎、虚张声势、突兀做作。抒发的浓度、时机要掌握得当。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作者的感情表达有所凭借,具体表现为即事缘情、融情入景、寄情于理等几种方式。即事缘情就是在叙事中流露感情,把感情融化于叙事过程之中,使叙事更生动,更富情采。运用此法的先决条件是作者对事有情,因事动情,情由事发。融情入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露感情,景物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景语情语自然交融,使景物心灵化、感情具象化。它是创意造境的重要手段,可使作品形神俱出,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运用此法常借助比兴、象征、映衬等手段,运用时必须注意情景和谐。寄情于理就是借说理方式寄托感情。它的议论说理不仅充溢着感情,而且不像议论文那样用逻辑推理方式来表达见解,只需要用富有感情的文字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即可。这种方法可使情与理紧密结合,理随情发,情随理显,对于作品思想含义的揭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时要力求精要,做到情浓意深,语言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更普遍地被运用,它虽不像直接抒情那样强烈直呼,但它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在事、景、理中,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化,能更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练习作业】:

(二十九)剪不断的乡愁

琼  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深处涌现,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三十九年!三十九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勾销了吗?”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

“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

“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丈夫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护照。拿到护照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止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大家都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三十九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想,我这个人和别人是不大相同的。我有个朋友告诉我:“我也离开大陆三十九年,但是,我不觉得我有什么乡愁!”这句话使我太惊奇了,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的行程时,鑫涛问我:

“你到底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呢?”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可能去四十天!”

将近四十年的乡愁,却要用四十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人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全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的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那不成熟的--“六个梦”!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琼瑶作于1988年11月)

1、欣赏琼瑶的这篇散文,我们能感觉到充盈全文的情感是                     。

2、“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鑫涛的这个原因具体是哪些?

3、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

4、“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这名话的含义是什么?

5、作者不用“乡思”“乡恋”而用“乡愁”作标题,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什么?

(三十)想北平

老  舍

倘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二十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了。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的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我让“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马上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了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他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有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一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梨,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他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他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本文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作者对北京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对北京的评价,它们分别是(       )(        )。

2、作者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京作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用比喻来表现巴黎的气氛和北京的气氛,这两个比喻分别是什么?

4、“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十一)我的童年

颜一烟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随她是玫瑰也好,蔷薇也好,郊外的野丁香也好……总之,我明明白白地知道:在她还没有开开时,便已经凋谢了!

这一朵童年之花,我看见过,我遥遥地把玩过;并且,我还用我的泪泉灌溉过--在她含苞待放的时候,是鲜艳艳地、幸福地生长在一个妇人的心园内,枝柯是壮健而美丽,土地是丰饶而肥沃。然而,不久,她的心园枯瘠了,她被狂风暴雨摧毁了!于是,曾在她的心园里幸福生长过的这朵丰艳美丽的童花,在她将开的时候,便凋谢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母亲。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曾几度地欢跃,试着激起她那纯洁的浪花。但是,她禁不起这妇人胸腔的冷酷。这一股新鲜活泼的清泉,在她刚一涌出时,便冻结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祖母。

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株坚强的树干。无论她将是斗妍的桃李,随风的杨柳,或是孤傲的松柏……总之,确实的,在她高未盈尺的时候,便已经破碎了。

她破碎在一个妇人手里的斧头下。在那里,她曾挣扎,曾奋斗,曾努力地想放出新的枝叶,长出坚实的蓓蕾,再开出灿烂的新的童花。然而,这妇人是那样的心毒手辣,她手里的斧头是那样的锋利!于是一株坚强的枝干,终于是遍体鳞伤地,在她刚出地面时,便在恶斧下破碎了--据说,这个妇人是我的继母。

我有童年,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

灿烂的鲜花,活跃的清泉,坚强的树干,她们,她们是复活、溶化、新生在一个人的巨掌里。花一天比一天灿烂,泉一天比一天活跃,树干一天比一天坚强。我的童年啊!便是这样一天天地越发灿烂,活跃而坚强--这个人,这个人,是我亲爱的“T”(中国共产党)。

1、“假如我有过童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2、“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句中为什么用“复活”“溶化”“新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含义?

3、文章结尾两段采用排比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全文可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感情基调一致吗?请简要谈谈。

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三十二) 对 岸

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剩下豺狼在这长满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午,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原因是什么?

2、“对岸”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

4、“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作者在描绘乡土田园时,用每个段落的自然停顿,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十三)雷雨前

茅  盾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然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快晚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像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她们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的只是热辣的一股闷气。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的一条缝!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开了一次缝。然而有什么用?

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像是这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可是你等着,等着,却等来了苍蝇。它们从龌龊的地方飞出来,嗡嗡嗡的,绕住你,钉你的涂一层胶似的皮肤。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刚从粪坑里吃饱了来,专拣你的鼻子尖上蹲。

也等来了蚊子。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或者老秀才读古文。苍蝇给你传染病,蚊子却老是要喝你的血呢!

你跳起来拿着蒲扇乱扑,可是赶走了这一边的,那一边又是一大群乘隙进攻。你大声叫喊,它们只回答你个哼哼哼,嗡嗡嗡!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然而猛可地电光一闪,照得屋角里都雪亮。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轰隆隆,轰隆隆,他胜利地叫着。胡--胡--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

霍!霍!霍!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写于1934年

1、文章通过哪些事物描写天气的热、干、闷?

2、依据以下三点提示,写出象征斗争双方的事物是怎样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变化的:

①清早到午后三点钟光景

②三点以后

③最后

3、文中三次写“灰色的幔”,语气一次比一次重,有什么作用?

4、第二部分开始的“你焦急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地怒吼声”。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实例谈谈。

(三十四)“送你一座昆仑山”

叶文玲

西行归来上车前,我给家里发电报,末尾特地注上:请来两人接。

儿子和女儿都手舞足蹈:妈妈是从敦煌回来的,一定带回来好多好多哈密瓜。接站的同志刚提下纸箱子就满头大汗:亏你这劲头,你想回来当水果店老板还是怎么的?我只能赔笑。到家后一解绳子,“秘密”全揭了:纸箱中装着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大家失望而又惊异的啧啧声中,我却忍不住得意;我带回来的这些石头,可比哈密瓜贵重多了,要知道,它是整整一座昆仑山啊!

这次西行青藏线,我有许许多多收获,这座“山”,便是高原给我的馈赠之一。

我是个“石头迷”。我对石头的喜好,是自小就有的,是故乡的山水牵动起来的爱癖。这些年,天南地北地走了许多地方,我总要带回几颗该地的石子儿。于是,我案头,书架前的小盘子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工作之余赏看时,总觉得它们在以多姿多彩的姿态,在低咏浅唱,吟诵着一首首令我情思飞动的诗篇。

此去青藏线,我原以为只会见到荒凉的沙漠,单调而冷峻的雪山。谁知道,就是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

一到格尔木,我便被兵站中的一座“假山”惊呆了,这山好奇崛!说它是假的,它分明是一座真山,它峭拔、巍峨,完全是昆仑山的“雏型”;说它“真”,这实在又是一块块怪石堆砌而成的。哦,怪就怪在这些石头一块块都是天生“丽”质,奇妙无比,且能够立成“形”,很多各种名样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总而言之,你看着是什么就像什么,真是千姿百态,极呈天趣。战士们看我痴痴的样子,都笑了:好石头有的是,回头带你去转转,我们送你一座昆仑山。

好大的口气!但不久,我就服了:绵延几千里的青藏线上,在各个兵站的大院,都耸立着一座座这样的昆仑山。

西行千里青藏线,我听到了许许多多令我敬叹不已的故事。我听说青藏线最早的开拓者--慕生忠将军带领的一支骆驼队,怎样走了廿个月又四天,才勘踏出这条世界上最高的穿越高原的路线。我还听说了,在1956年,我们总后部队的汽车兵,怎样被特大暴风雪围困在唐古拉整整二十五个昼夜,要知道那是零下47度断粮断炊的二十五个昼夜,大家靠喝雪水充饥,人人口鼻下挂着几寸长的冰凌柱……我还听说了:高原风雪暴虐,车流被堵是家常便饭,那儿的风速,通常都是四十秒米,围墙、树,一夜就被摧毁不见。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的高原汽车兵,年年复年年,以绕地球十多圈的路程,把十几万吨物资,源源运送到西藏……

行行复行行,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一路上,我听到的、看到的,还有许多许多……

战士们是说话算话的,临别前,他们果然给我装上这一箱由各处捡拾的大石头,真沉啊!我汗涔涔,也喜盈盈,我知道:这是非同寻常的礼物,这里头不单单有山的分量!

我的书架上,果真又立起了一座“昆仑山”,它是这样壮美,不能不教我原先捡拾的那些小石子儿黯然失色。这“山”的姿颜是这样冷峻,风骨是这样峻嶒,威势是这样峭拔,啊,它给了我这样多难以言喻的力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1、这篇散文中,不少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如第五自然段中,“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中“奇迹”一词就是如此,请综观文意,概括出“奇迹”的双重含义。

“奇迹”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写对家乡和天南地北石头的喜爱,综观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原文对“怪石”有一段描写文字。请你展开想象,以“有的像”开头,写四句与上文衔接得当的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描写出你心目中“怪石”的形象。

4、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脉络来组织全文的?

5、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咏志的散文。综观全文,作者所“咏”之“志”是什么?

(三十五)北方的雪

高  深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的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来写北方的雪?

2、写雪“铺天盖地”“洁白”“似棉花似羊毛”有何作用?

3、雪“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这“灵魂”、这“另一种生命”指的是什么?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议雪,以雪寄情,寄托了怎样的情?谈谈自己的理解。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十六)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

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

大约在50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两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妈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雅雀无声,恬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梁,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边,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时提起,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到了今天,华华已经超过40岁。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应该“绿叶成荫”了,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这“爷”?

1、“妈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和“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2、“大家都大笑不止,”为什么“我却在笑中想流泪”?

3、作者化用杜甫诗句“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用意是什么?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的变化是作者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6(1)(人教版八年级)]相关文章:

1.八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八年级语文下册默写训练试题及答案

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4.八年级语文荷花淀节选阅读及答案

5.初一语文阅读记叙文专项训练题和答案

6.八年级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9.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10.八年级语文《马说》经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