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姓名           

教学目标

1、 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 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 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 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2、 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 诵读、背默,形成积累。

一、文学常识积累:

1、 关于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 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家;《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的门客们合编的。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      )(      )

涉江者(      )遽契其舟(     )(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    )

三、 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学习《郑人买履》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 解释下列虚词:

其: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而: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讨论问题:

①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③这则寓言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五、学习《刻舟求剑》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

2、 解释下列虚词: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 讨论问题:

①“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总结反思:比较阅读两则寓言:

1、 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2、 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3、 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9.《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10.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姓名           

教学目标

1、 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 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 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 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2、 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 诵读、背默,形成积累。

一、文学常识积累:

1、 关于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 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家;《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      的门客们合编的。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      )(      )

涉江者(      )遽契其舟(     )(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亦惑乎(    )

三、 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学习《郑人买履》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 解释下列虚词:

其: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而: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

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讨论问题:

①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③这则寓言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五、学习《刻舟求剑》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

2、 解释下列虚词: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 讨论问题:

①“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总结反思:比较阅读两则寓言:

1、 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2、 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3、 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9.《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10.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