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7-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准确朗读并默写五首诗歌。(重点)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难点)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从了解我国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投影)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魁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投影: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竦峙,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境界之中”。

   (2)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愚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竟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以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他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整体把握。

提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末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3)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___见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愿的一项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停泊  王湾

2.(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海日生残夜(3)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第2教时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内容。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XX/XX/XX/X、 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莺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5)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6)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提”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清脆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1)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内容。

    (2)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从天气的变化可见词人夜行的路程之长: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词中写的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而且,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2)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  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梁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1)古道:古代通行的道路。

             (2)断肠人: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我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晚号_________,唐代持人。

(2)《西江月》一词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3)《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___________     唐代__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__

   元代___________     明清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内容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2)《稼轩长短句》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

      (3)小令  马致远

      (4)赋  诗  词  曲  小说

    2.A

    3.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夕阳西下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堂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1)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___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 (1)长短句  上阙(片)   下阙(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略。

       (4)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2.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总结

3.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4.古代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5.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6.爱国古代诗歌

7.大班诗歌教案设计

8.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9.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10.《送李端》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