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风格。2、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读,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文中人物形象。
2、品读语言,领悟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复杂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你们的童年过的真是丰富多彩,你们有过拣麦穗的经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杰的散文--《拣麦穗》。
2、明确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全文,概括内容要点,初步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初步领悟文章情感。
3、助读知识:
作者简介: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等。他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她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写作动机:
张洁说: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
“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4、自学提示:
(1)结合《优化设计》,自主梳理字词。
(2)阅读全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主要人物?并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体会文章自然分成的三部分都所写的内容,给每个部分自拟小标题。(小标题的拟法:从人物、事件、感情等角度来考虑。)
5、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6、自学检测(根据自学提示的问题进行明确解答)
(1)学生自主完成
(2)人物--农村姑娘们、“我”、“卖灶糖的老汉”
故事--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以及“我”与“老汉”之间的情谊
(3)可能出现的小标题模式有:
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卖灶糖的老汉去世
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想--梦幻的破灭
7、交流探究
既然同学们对课文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就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做导演,把这篇文章改拍成电影,好吗?
教师提示: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人物的动作神态。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分别是: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我”与“老汉”的交往;我站在柿子树下。
教师例说:
场景一--姑娘们拣麦穗
地点背景--月残星疏的早晨,满山满野的麦地
人物--姑娘们
动作神情--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充满幻想的表情
镜头拍摄--姑娘们拣麦穗时的梦幻幸福的表情
分配任务:第二、三、四小组分别负责第二、三、四个场景,第一小组负责点评,同组之间,同座展开讨论。
明确:
场景二--注意神态描写,如,“戏谑地问”,“大言不惭地说”,“贼眉贼眼地笑”,“放声大笑”。
场景三--注意老汉的肖像、动作、神态
场景四--注意“我”充满希望的眼神,望着柿子。
8、反思总结
(1)要求学生以“在这堂课上,我学到了……”句式说话
(2)根据学生说话内容从内容概要,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文章情感等方面进行归总。
9、布置作业
做这一课《优化设计》的“自主梳理”与“多维探究”部分
第2课时
1、导入
拣麦穗时,“姑娘们”与“我”都充满了梦,那么他们追寻的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姑娘们”与“我”的故事。
2、明确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把握象征的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阅读,领悟“我”对人性、真情的追求。
3、比较探究
(1)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比较“姑娘们”与“我”的故事,思考:“我”与其他拣麦穗的姑娘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写姑娘们拣麦穗有什么作用呢?文章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① 相同的是--她们的梦都破灭了。
不同的是--姑娘们的梦破灭之后,她们对生活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追求。他们开始变得愚昧、麻木。我呢?老汉虽然老去了,但是,我依然怀念他,依然渴望、追求那份真挚的爱。因此,写姑娘们拣麦穗实际是为了烘托、反衬我与老汉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② 文章描述了两种梦想,但是两种梦想最终都是破灭的。姑娘们依顺、麻木的走进世俗、不幸的婚姻,“我”自己也不自觉地就放弃人生美好事物。因此,文章虽然也有欢快的叙述,但基调是忧伤的、惆怅的。
(2)手法探究:
文章围绕“拣麦穗”写了两组故事,那么“麦穗”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吗?文中还有其它表象征的意象吗,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明确:
①麦穗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她们的心灵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于是她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拣拾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可是,残酷的现实把她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只有顺从和忍让,她们是人生中艰辛的寻梦者,她们在寻着一个关于蜜甜而酸涩的爱情的梦。
农村姑娘--麦穗--爱情(艰辛的寻梦者)
②小火柿子
文中的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老汉。一个舒适的家,一份温馨的亲情,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无情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深深的印迹,却无法改变他那颗淳朴善良的心。文章中的风刮不下来、雨打不来、雪压不下来的小火柿子,不正是老汉身上美好善良品质的体现吗?文中的老汉时时追求着人间的温情同时也用它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是人生中孤独的寻梦者,他在寻着一个关于温情的梦。
卖糖老汉--小火柿子--温情(孤独的寻梦者)
③烟荷包
“我”用碎布缝的皱皱巴巴的烟荷包,不仅缝进了“我”的梦想,更是缝进了“我”对老汉及他身上美好品质的无穷思念。“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我”是人生中执著的寻梦者,“我”在寻找一个关于真情的梦。
“我”--烟荷包--真情(执着的寻梦者)
(3)品悟探究
①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两段文字:
“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到要找到我那个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明确:“总感到”说明童年的这段回忆非常深刻,也是我毕生都在怀念和追求的。两个“常常”说明怀念多次,特别是一个“扔”字,写得异常深刻,不是作者真的扔了,应该是远离了那片纯洁的土地,远离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作者所追求的那份真情被时世所消磨了,所蚀减了,所以“我”现在才会常常想起烟荷包,想起老汉。
4、反思总结
①学习本篇文章之后,你拣到了什么?
②请问全班女同学,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位老汉,你愿意嫁给他吗?
(学生可以多元解读,探索爱的真谛,感思人性本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就课后练习
[拣麦穗(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拣麦穗的教案
3.拣麦穗的语文教案
10.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