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陕西勉县杨家山中学:戚继祥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词、句。 (1)古今词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不够
(2)一词多义: 舍 :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 寻 :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不久) 志 :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向: 寻向所志( 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 ;村中闻有此人 (中:名词,里面。)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 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缘溪行 (行:动词,划行,划船。) 复前行(行:动词,走。)。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 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 不复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 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 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wèi):介词,给,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志”通“誌”: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二课时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指导背诵。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津
[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