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发布时间:2016-10-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第一人称的写法及其作用。

4、掌握小说的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教学中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深学生的感受。适时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理解作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更深刻的认识生活,更深刻的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朗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把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自学导纲

1、 新课导入

    2、出示导纲

3、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精讲)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全名是阿尔封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3、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行、义:挟着  懊悔  祈祷  喧闹  惩罚  差异  哽咽  宛转  惨白

4、 认真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这篇课文以      为线索,按       、      、       的顺序来安排情节,表现了法国人民的           精神。

5、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引导学生从最后一课的气氛、学生、老师等方面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7、 小弗朗士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韩麦尔先生的影响,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语句。 

 

8、 伏笔、照应的写法,在《枣核》中已学过,本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写法呢?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9、  对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以一个动作结尾而不采用语言表达,有何好处?

10、 要想把人物刻画得生动感人,还要注意细节的生动,我们就以“习字课”一段为例,找出几个细节并讨论其作用。

11、 有些句子,有着深刻的道理,比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三、导学归纳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线索人物是谁?中心人物是谁?中心是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导学训练

剪不断的乡愁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的心灵深处涌现,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39年!39年有多少个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勾销了吗?(A)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只是‘人’呀!”(B)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护照。拿到护照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止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大家都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三十九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想,我这个人和别人是不大相同的。我有个朋友告诉我:“我也离开大陆三十九年,但是,我不觉得我有什么乡愁!”这句话使我太惊奇了,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的行程时,鑫涛问我:

“  你到底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呢?”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可能去四十天!” 

将近四十年的乡愁,却要用四十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人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

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那不成熟的--“六个梦”!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1、 根据文中所写的时间推算,作者离开大陆赴台湾的时间大约是:

2、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3、 文中反复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说明什么?(不超过10个字)

4、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格,主要起什么作用?

5、 琼瑶夫妇为何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20字以内)

6、 文中划线的句子(A)(B)(C)(D)里,最能表达作者心声而又最确切的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

7、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

8、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本文着力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B、 作者用“乡愁”,而不用“相思”、“乡恋”作标题,则更深切更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C、 “剪不断”一词很形象,作者巧借李煜词句来表明了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D、 文中的“乍然”和“不敢相信这是这是事实”,都说明了作者对回乡探亲这件事压根儿就没有心理准备,激动的感情纯属意外产生的。

9、文章最后说,“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请你想像一下作者到北京以后下飞机时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反思

2.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3.数学必修5教学计划

4.数学必修教学计划

5.燕子教学课件苏教版

6.苏教版识字教学课件

7.苏教版dtnl教学课件

8.苏教版bpmf教学课件

9.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