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地址:https://home.ruiwen.com/space-22204-do-blog-id-73.html
张凤标
内容提要:本课是系列探索课中的一节,以人教版初中第三册《乡愁诗两首》为材料,进行对“乡愁”情结的探索性教学。本课注重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训练他们的搜索积累能力,训练知识能力的迁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①所以,在课后点评中,我主要总结了本课在系列探索课中的作用,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本课的指导意义。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今后的探索式研究性学习做一尝试。
关键词 :“乡愁”情结,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强化参与意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授课内容:《乡愁诗两首》
知识目的:积累新诗常识
能力目的:诗词朗诵,搜索信息。
德育目的:体会诗词中包含的美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提前预习,收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发动学生录制配乐的诗朗诵录音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实录:一、1、播放录音,创设情境:同学们欣赏,入境。
2、介绍自古流传的乡愁情结于诗作: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
二、请同学们当堂朗诵,(举手踊跃,气氛热烈,朗诵认真、投入。)
三、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1、师问:这首诗通过什么表达“乡愁”?
生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师问: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诗歌表达手法上叫做什么?
生答: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使用了托物抒情的手法。
师问: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答:乡愁是抽象的东西,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之物就把乡愁写得具体形象了;含蓄而缠绵,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调。
点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诗人通过“意象”抒发感情,读者通过“意象”这个中介感受诗中的情感时就要受到“意象”的制约。如果“意象”本身具有一种深沉而缠绵的情思,那我们就能感到一种略带忧愁而缠绵的情调。
师问:这四节诗包含怎样的感情?
生答:亲情、爱情、思念大陆之情,爱国之情。
师问:这四节诗的感情是并列的关系吗?
生答:不是,是递进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进。
点拨:对!(出示板书)
托物抒情
抽象 时间 形象
亲人生离死别,深沉而缠绵的亲情、爱情。
乡愁 小时侯 邮票
乡愁 长大后 船票
乡愁 后来啊 坟墓
渴望祖国统一,回归大陆。
乡愁 而现在 海峡
四、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师问:这首诗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答:四节诗都是四句,每一节都是一短一长再两短,只是文字有变化。
点拨:寓变化于统一。
师问:读这首诗时你们觉得像不像唱歌,一段旋律,四段歌词,每一节都是以“头”结尾。
生答:像,好听,好记。
点拨:对!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出示板书:
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音乐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五、播放配乐,让同学们朗诵,增强理解和记忆。
六、知识迁移:朗诵《乡愁》席慕容
师问:这首诗的乡愁是用什么形象表现出来的?
生答:“清远的笛”,“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师问:那作者直接写“乡愁”行不行?
生答:“乡愁”不好写,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法形容。
师问:那么这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答:比喻!
师问:作用?
生答:生动形象!
点拨:化抽象为形象。
师问:这首诗没有标点符号,你们怎么朗读得这么整齐呀?
生答:一行一行的读,这还不好读吗?
七、引导同学们总结新诗形式特点:自由
1、字数、句数可多可少,押韵宽松,标点可有可无。
2、不以句为单位,而以行为单位。
八、赛诗会:(合作学习小组提前收集整理,制作卡片。)以小组为单位,以收集的多少与朗诵的优劣请各组为自己评分。各组自己配乐,也可以由别组或老师配乐。
附同学们收集的“乡愁诗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夏。
近乡情更怯,不赶问来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点评:1、本节课是阶段探索课中的一节,重点在于使同学们初步感知“乡愁”情结。同时也体会新诗的特点。所以提前发动同学们为这两首诗录制配音朗诵录音带。调动学习兴趣,为课堂授课创设情境。也作为后面继续探索“乡愁”情结的发轫。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理论,引发同学们认知冲突--新旧诗体的差异,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新诗的形式特点②本节课在完成两首诗的朗诵后,同学们会与以前学习的古诗,尤其是格律诗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通过比较、点拨,让同学们自己得出新诗的形式特点。
3、注重过程,强化参与意识。诗歌朗诵是本节课的一项基本技能训练,如果在课堂上按传统朗读,必然单调乏味。而本节课提前让同学们录制配乐朗诵录音带,激发了同学们的朗诵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录音带这个媒体,增强了同学们的记忆,事半功倍。
4、注意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养成。本节课把席慕容的《乡愁》作为训练同学们能力的一个媒介,和余光中的诗相辅相成,让同学们体会新诗的特点。
5、赛诗会的准备和进行,都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同时提醒同学们可以查阅文字资料或上网搜索,制作卡片。促进了同学们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锻炼他们合作的能力,也为今后探究“乡愁”情结积累感知材料。“……成为他们日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拥有敏锐捕捉信息,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准备。”③
参考文献:
①张筱玮主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透视研究性学习》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第47页
②同上,第39页
③同上,第52页
附:研究性学习阶段备课教案:
对“乡愁”情结的探索及创造性写作练习
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游子的思乡愁绪从古至今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历来都是人们赋诗吟哦的内容。欣赏诗歌中的“乡愁”情结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写作欲望,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联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生活及文学作品的体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二、活动设想:
结合“乡愁诗两首”的教学展开课文理解、赏析。通过对有关“乡愁”题材的古诗词的搜集,加深对中国古代“乡愁情结”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体验及有关故乡题材的写作练习。
三、活动时间安排:两个教学周,占用课时3课时。
四、活动程序:
1、课前准备:提前预习,发动学生准备录音带,自录《乡愁诗两首》配乐朗诵。通过查找诗词选或上网搜索,积累有关乡愁题材的诗歌。
2、导入新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别半个多世纪,两岸同胞虽然一水之隔,却只能隔海相望,台湾同胞那思乡的情感随着时代的久远愈来愈浓,这种浓浓的思乡情绪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的大主题,其中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同题诗《乡愁》便是这种文学作品中的两朵奇葩。
3、诗歌朗诵:播放同学的录音带,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播放CD盘,激发情趣,吸引同学朗诵。
4、诗词赏析:这两首《乡愁》诗主题一致,都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就两首诗的意境和构思以及艺术特点来看,它们又各有千秋。
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寄托感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相应情感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利用这些物象表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进而迸发出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首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龄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的缠绵情思,借“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就像存贮时间越长,就越淳厚的老酒。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形式统一和谐。全诗四节,各节结构形式相同,字数也基本一致,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确定了全诗的基本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富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则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二句,字数相同,形式齐整,内容联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 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光中的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的语句作者信手拈来,让人读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慕蓉的诗在语言上典雅而富有诗意,如“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就是常见的词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龄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
4、赛诗会:同学们朗诵自己收集到的诗歌。(附部分诗歌)
【出塞曲】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体验“乡愁”情结:
一头来自印度的大象名叫伏兰特,是一家马戏团的明星演员,既温和又敬业。但辗转各地多年后,有一天它却无缘无故“发疯”了,给马戏团和观众们带来不小的威胁与麻烦。当地警官要求马戏团老板处死它,老板无奈答应了。临刑前有一位戴礼帽的小个子先生匆匆赶来,他竟要求老板给他两分钟时间治好大象,并自愿立下生死文书。老板同意后,这位先生进入铁笼,他果真只用两分钟真治好了这头“疯”象。所有观众起立鼓掌高声欢呼,马戏团的明星伏兰特得救了!小个子先生尔后感情深沉地对老板说:“大象伏兰特没有发疯,它只是思念故乡,它想回去,所以我用印度语同它谈了一会儿心,它从小在印度长大,太想念家乡了……”(http://www.jx.xinhuanet.com/yiwen/2003-08/20/content_835893.htm)
余先生说,所谓乡愁,乡的意义不同于同乡会之“乡”,愁的意义也不单纯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离骚》者,乡愁也。文学里的乡愁既包括地域差异之因素,也包括历史、传统、风袭、文化相异的因素,是一种立体的、多方位文化现象。乡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作为一个现代人,每个人都脱不了乡愁情结。在现代人的生存时空里,流浪是一种常态,时空的改变,即意味着故乡的时过境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便在这种变故中生发出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是永恒的,乡愁便是永恒的。诗作《乡愁》中,阐发了乡愁从小到大到老的多种层次。(http://www.news.sdu.edu.cn/old/0101/142715.htm)
以上是在网上摘录的两段文字,启发同学们自己收集整理对“乡愁”情结的归纳理解。
可以问家长是否想念自己的故乡。
可以通过网络问问农村的朋友,那里的燕子每年春天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家”。
可以查阅书籍,看看古今中外的那些关于“乡愁”的作品。
答案可以很宽泛,主要是激励七年级的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
6、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故乡什么样子,通过询问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想象自己的故乡。(口头讲给大家听。)
鼓励学生创造,诗歌,记叙文都可以。
7、成果展示,班级出版《乡愁》专刊,让同学们欣赏,评价。
学生作品(略)
[对乡愁情结的探索及创造性写作练习--实录及点评(部分)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相关文章:
1.a拼音教学课件
5.典范英语1a课件
6.汉语拼音a的教案
8.牛津英语2a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