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    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    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  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2.进一步整理文言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⑤“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讨论整理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共13段,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写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五、课文总结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全部文言知识(见附录)。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3.靡不毕见          (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          (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

8.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信物)

(二)重点实词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 shù。

论积贮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   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量词,册。

臣本布衣  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  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   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   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   副词,一直,直接。

闻    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  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   动词,闻名。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  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动词,保存,遗存。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  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   动词,迁移,迁都。

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   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名词, ( 叔 ) 父,父辈人。

弹    新沐者必弹冠   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  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    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   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   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  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

A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C 被动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介宾短语后置 )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五)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表反问,怎么……呢 ? )

二、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2.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3.论语选读教案

4.高二化学《糖类》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5.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6.高中化学选修5《苯 芳香烃》教案设计

7.高中化学选修5《脂肪烃》教案设计

8.化学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9.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10.《屈原列传》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