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9-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2.黄河大合唱课件

3.《黄河大合唱》课件

4.采薇教案设计八年级

5.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

6.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7.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8.八年级《台阶》教案设计

9.黄河大合唱诗歌

10.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2.黄河大合唱课件

3.《黄河大合唱》课件

4.采薇教案设计八年级

5.八年级下地理教案设计

6.八年级语文上《日出》教案设计

7.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8.八年级《台阶》教案设计

9.黄河大合唱诗歌

10.化学必修金属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