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在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4-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刘云

【摘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教师的“唤醒”功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理念,是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是我们的教育者的追求。而从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文言文教学却是低效的。原因是:

1、文言文的用语习惯与学生的习惯用语距离比较远,文中较多的语言障碍,让生活在电视与网络中时代中的中学生如雾里看花,成了隔岸的风景。

2、模式陈旧:扫清字词障碍--逐字逐句串讲--理解文意成了文言文教学的经典教法,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3、以考试中心,为了达到考试这个短期的目标,只能本着“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宗旨,教师是反复地抓词义解释、句子的翻译,大量的译文让学生望而生畏,不但没有在古典文化中感受到美,反而是在大量的习题中窒息了兴趣。

“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要学生去“操”去“观”,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就要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而对于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如何发挥教师的这种“唤醒”功能,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文化底蕴增强魅力值,从潜移默化中找到实效

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教师的文化修养很容易唤醒学生的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传递我们的魅力,把学生引入古典文化的殿堂。如教《隆中对》,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信手拈来有关赞诸葛亮的诗句,然后旁征博引三国的故事来导入,在学生眼前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情景,陶醉于美妙的课堂之中。知识的深化与积淀,使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学生也在教师的熏陶下自内心深处有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调控的,教师的文化底蕴构筑起教师的个性魅力必然会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模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及长远功效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法灵活,带动学生,从激活的课堂中找到实效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把教学的任务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要让文言的课堂生动多姿,使学生兴趣盎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又要启动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学生互动,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的效果。

1、重视朗读,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互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过:“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多诵读,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参与朗读中,直接与作者在一定的层面上进行对话,把文中作者的感情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直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当学生读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出师表》一课时,诸葛亮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诫,从表明心迹到临别寄情,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反复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读中品味,体会诸葛亮对后主的真诚劝诫、殷殷的期望,恳切的情意,使之带着审美的情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当然,如果每节课都只是形式单调的诵读,不免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情绪及时地调整读的形式。如可以教师范读,学生个人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读等,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课堂的新鲜,保持对学习热情。

2、引入竞争机制,在竞赛中合作、互动。竞争中产生动力,竞争中加强了合作,强烈的好胜心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翻译是比较桔燥无味的,特别是在篇幅较长的《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章,为了把教学的重点能得以落实,笔者常常采用的是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去找出需要掌握的词语,并且比赛哪个组最先完成,或让不同的小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小组的人帮助解决,看哪一组帮助人最多。然后教师作适当的点拔与评价。在这个全体师生共同释疑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3、巧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电视与网络是信息社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很多文言文中的作品都被拍成影视作品,巧妙科学地运用这些资源来丰富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相当大程度上减小学生感觉文言文也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缩小距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隆中对》、《出师表》,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这部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断,对于学生理解这二篇文章,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教材,从活化课堂教学中提高实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的能力,能把握住教材间的联系,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如果只是单一篇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道往往是零碎的、无序的,也就难以记忆或转化为能力。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教材,能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处理八年级的文言文,《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作品主旨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在内容上都写了水,在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这些课文巧妙地有机地进行整合预设,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就能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上下联系,左右呼应,举一反三。分散的课文用一根线串起来,清晰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融会贯通之感。

四、教会方法,引导学生归纳,从总结中找到实效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方法介绍与点拨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打不开学习之门,必然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倦。所以要结合具体课文,介绍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注释的阅读要领,特殊词语的用法、句式等,并针对具体课文介绍一些背诵的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中,我教学生解释词义,告诉他们有是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有些词语则是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不作解释。如“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八年级《醉翁亭记》第一段的背诵,我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名之者”, 抓住了关键性的词语,学生很快就背出来了,成功经验又促使他们在其他段落的背诵中也找到了捷径。教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学生感觉文言文其实也并不难。

总结能使得人们在对信息的理解和长时记忆方面产生一些最伟大的飞跃。因此要教会学生把丝丝缕缕的知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如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的词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进行分类的归纳,从而掌握若干文言文的特殊规律。我在指导学生归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有些古典词语跟我们花都当地的现代口语相当的接近,如我们口语中“走”就是“跑”的意思,“行”就是“走”的意思,这跟《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的“走”、《醉翁亭记》中“山行六七里”中的“行”的解释是一样的。学生的这一发现让他们惊喜不已,感觉古文一下子也有了现代的气息,读来还很有亲切感。兴趣驱使他们更有劲地对文言知识进行总结。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鱼渔兼得,教学自然有效了。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要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显现她的活力与姿彩,教师就必需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想法设法从自身的素质、在课堂的调控、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起乐学的情绪,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池春燕 彭坚 译

4、《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谈教师在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2.高中的音乐教学论文

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5.浅谈初中英语情景教学论文

6.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7.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8.浅谈初一英语教学论文

9.浅谈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10.浅谈小学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