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年段:高二 学科:语文 主备:陈淑娟 审核:
课时:二课时 课型:新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 ) (2)庶几(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7)放于琅琊( ) (8)秋省敛而助不给 ( )
(9) 睊睊( ) (10)慝( )(11)徵招(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
④经之营之(经、营: 。) ⑤庶民攻之(攻: 。)
⑥遵海而南(遵: 。)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 。给: 。)
⑧为诸侯度(度: 。) ⑨民乃作慝 (慝: 。)
⑩师行而粮食(师: 。)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
④时日害丧(“害”通“ ”,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 ”,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 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 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 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 词,居住。)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6、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⑺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⑼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⑽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⑾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7、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8、简要概括一、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2)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二)精彩展示
1.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朗读课文,串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三)测评、反馈
*做达标训练35页高效评估部分习题并完成以下练习。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 )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 )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 )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 )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 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 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 )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四).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请你根据下列的成语的释义,写出对应的成语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1.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该成语为( ),其近义词为( )。
2.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该成语是( ),其反义词为( )。
3.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该成语为( ),
其反义词为( )。
(五)本课三则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三、有关资料:《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译文
(一)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 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 ‘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锾炖镅彩邮栈袂榭觯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nbsp;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导航答案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字注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è)(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è)(6)羽旄之美(máo) (7)放于琅琊(fǎng yá) (8)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9) 睊睊( juàn) (10)慝(tè)(11)徵招(zhǐ sháo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⑾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7、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第三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8、简要概括一、二、三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3、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9、合作探究: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如果)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 A 2、 C
三、翻译下面的文段。 为民父母
译文:(孟子说:)“国家君主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可能要让地位卑下的超过尊贵的,原来疏远的超过亲近的,这种事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贤德,这还不能肯定;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贤德,这也不能肯定;全国人民都说他贤德,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贤德,就可以重用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不贤德,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贤德,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不贤德,这样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确实是不贤德,就应该及时撤换他。您左右的人都说他该杀,不要轻信;朝中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轻信;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这样就应该认真审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样就应该杀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全国人民杀掉他的。如果做到这样,您就可以作好人民的父母了。”
四、1( 洞察秋毫 洞若观火) 2(绰绰有余 入不敷出或捉襟见肘) 3( 杯水车薪 绰绰有余)
五、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旨更加突出。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后顾之忧造句